第161章 戛納之夜(求訂閱推薦)(1 / 2)

() 頒完獎之後,主辦方照例搞了一次派對。

就如奧斯卡之於名利場晚宴,戛納呢,讚助商沒那麼大牌,名字也起得很樸實,就叫戛納之夜。

所有剛剛還在參與大獎爭奪的電影人又一溜煙的來到了一處海灘沙地,這也就是他們提供的場地了。

還彆說,雖然露天,但氛圍卻更加的輕鬆閒適。

萊曼本不想參加的,畢竟這種中規中矩的晚會難道還沒參加夠?

隻覺得麻煩,結交人脈圈子什麼的,這個晚會也根本不夠格。

但聽到喬治說有中/國片商想找他,跟他商量點事,萊曼也就答應過來了。

......

戛納電影節與中/國電影圈的關係一向十分緊密,且無論民間還是官方。

民間的事前文有說過,這裡不再贅敘,隻談談官方合作。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有買斷或者分成發行外國電影的指標任務。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主要以中影方麵負責進口事宜,當然,上海華夏方麵也有引進資格,但他通常是個小弟的角色,這裡也不談。

而在一開始,中/國都是靠著買斷版權來發行,比如說1939年率先買斷版權發行的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直到1994年,首部以票房分賬模式引進的好萊塢大片《亡命天涯》才改變了這種格局,算是撬開了中/國內地當時頗為封閉的電影市場,也標誌著中/國電影市場正式邁入進口“分賬大片”配額製。

這種所謂的配額製指的是中/國執行的電影進口配額製度理論上,全國院線每年能上映的進口片數量大概為64部,其中包括了分賬片、買斷片以及部分合拍片的籠統總數量。(ps:港澳台地區自主生產的影片嚴格意義上來講也叫進口片,但卻不占用名額。)

而國內,隻有中影能夠進行“分賬片”引進,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沒有資格,但能聯合院線參與發行。

那麼,這種“分賬片”的分賬是指什麼呢?

其實也挺簡單,就是電影版權擁有者不賣出發行版權,委托當地機構代為發行,並事先商定分成比例,按影片在當地取得的票房利潤進行結算分成。其名額規定為每年20部。(ps:這個數目從1994年到2000年還是每年十部,到了2001年加入wto之後,增加到了每年20部,到了2012年,中美重新達成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又增加了3d和imax的電影名額每年14部。)

而這20部分賬片名額又包括為14個美產片和6個其他國際或地區產片。

總的來說是為了某種平衡。

至於要找萊曼的,也是中/影這次來戛納選片的購片小組。

他們的任務很簡單,就是要在戛納電影節尋覓一部分適合引進中/國的電影,然後回國安排放映,這也是他們每年都要去做的工作內容形式。

除了以盈利目的以外,更多的是看重文化戰略方麵的考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