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打工”的和自己“當老板”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那麼該怎樣做呢?”
約翰遜繼續回應道:“財務上的事,我不是很專業,所以給不了太多的意見,但我想,與那些老牌的會計公司建立合作關係,也能初步解決,再然後就是製片方麵,我建議直接收購一家現有的製片公司。”
“不自己注冊嗎?”
“那太麻煩了,你自己注冊的話,就算成立了也隻是一家空殼公司,你得要找辦公地點、需要請人,雇傭相應的拍攝電影方麵的人員......與其那樣,你不如直接收購一家,所有的直接都是現成的。”
約翰遜打開公文包,從裡麵拿出一份報表,遞給萊曼,又說道:“好萊塢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電影公司成立,每年也會有大量的製片公司因為經營不善,或者彆的問題,麵臨破產倒閉。但無論如何,他們能存在,就代表內部的初步運作是沒問題的,隻要接手,再來安排的話,肯定比新成立一家公司要方便輕鬆的多。”
的確,這樣收購的話,確實非常省事。
萊曼想著,看向報表,又問道:“這上麵的數據是?”
“一些還不錯的製片公司,我收集到的資料,你可以參考一下。”
caa作為行業領域的深入合作方,對於電影公司的成立與倒閉,甚至哪家公司有拍攝新片和發行新片的計劃,他們都能一清二楚。
何況這些也不是什麼行業機密,稍微費點心思查一查,也能清楚。一些行業內的基本訊息罷了。
萊曼翻看著文件報表,仔細的看著這份資料。
上麵大致羅列了一些製片公司過往的運行信息。
例如說參與過什麼樣的電影製作、發行過什麼作品;還有就是這些公司的市值估價以及分析能收購到手的概率有多大。
看了一會,一家名叫“羅德裡安娛樂”的製片公司引起了萊曼的注意。
這家公司成立於1998年,沒有外部債務,製作過好幾部小成本線下電影(就是那種隻賣碟片或者錄像帶,不走影院放映的電影作品),算是有些製作經驗,不過或許是因為盈利手段太過單一的緣故,這家公司的老板起了賣掉公司的心思。
這種現象倒也正常,走線下發行的公司,本就是在拿時間來換取著很微薄的利潤來維持開支。
舉個例子,一部10萬美金的電影走錄像帶、dvd發行路線的話,要是成績一般,估計得要個大半年才能回本,然後剩下的時間裡,才是純利潤。
基本上,到頭來,一年也就賺個幾十萬,稍微不注意,或者行情不好,那就隻能賺的更少,或者虧損了。
恐怕也是這樣,這位投資電影公司想要賺大錢的投資人才會心灰意冷,想要出售公司吧。
萊曼倒也不關注那麼多,他隻是看到這家公司有製片的經驗,而且公司的財務也很健康......
本來這幾點就足以讓他心動,更彆說人家本就有出售的意圖,接盤的話,也不那麼麻煩。
“我覺得就這一家比較好,約翰遜,這幾天你先幫我接觸一下,談好價格。”
“這家嗎,好的,我會立刻跟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