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熱鬨(求訂閱,票票)(2 / 2)

——從首日最先排班的兩部影片的選擇就能看出一點評審團的遲疑和猶豫。

肯-洛奇略有深意的望了幾眼,瞧著隊伍漸漸消失,剩下沒進場的觀眾因為沒了位置又散掉,才收回視線,走進自家這邊的展廳。

大約半個小時後,故事漸入佳境,而展廳裡的觀眾也沒什麼人離場,留存率相當不錯。

這讓一直關注此事的肯-洛奇略微輕鬆。

——電影沒什麼打動觀眾的優勢,可是真的會大規模離席的。每年會發生類似反應的影片基本拿不到最終大獎。

肯-洛奇畢竟年邁,精力有限,除了暗自欣慰一會,很快就投入心神放在自家辛苦拍攝的電影上。

哪怕他已經非常熟悉了,也還是忍不住那種回味故事和過程的諸多念想。

《風吹麥浪》的背景是圍繞愛爾蘭獨立戰爭中所發生的、戲劇加工之後的一些事情。

主要通過三個普通年輕人在這之中的傷痛遭遇,以不同民眾的視角再現愛爾蘭人在這特殊時期下的曆史厚重,以及英國殖民所帶來的血腥篇章中的濃墨一筆。

或者說,這是一個英國導演用正視曆史的姿態來展現那段曆史。

難得的是,敘事屁股沒有坐歪。

不批判、不讚同、不洗地。

甚至因為這種對社會問題的闡述和對底層人民的一些關懷——主要是同情愛爾蘭人。

還被好事娛記冠上有“涉嫌叛國”的帽子,而且主要是英國媒體在這麼說。

當然,英國媒體的尿性,從來就是不怕事鬨大。

這種曲解,隻能算是小小日常手段。

肯-洛奇本人都沒當回事。

他已經70歲了,除了電影和一些對獎項上的執念,彆無所求。

哪怕太陽報公開批評,說《風吹麥浪》是一部支持愛爾蘭共和軍的電影,影片拍攝出來的目的是想將英國的名聲搞壞,他依舊不動搖的拿到戛納放映。

正視曆史有錯嗎?

肯-洛奇的目的隻要想告訴人們不要發起不義之戰,而且隻要是想與伊拉克戰爭進行比較。

每當有內部矛盾,彆老想著用外部戰爭來轉移,這才是他想表達的。

戰爭隻是政治的延續,它不是目的,是手段。

《風吹麥浪》以三位底層民眾的反抗講的就是這麼一出故事。

且在內部放映裡,受到大部分評委的認可。

裡麵共和軍的鬥爭,迫使英軍簽訂條約,停止流血犧牲。

然而,初步的勝利隻是一種表麵現象,很快就迎來內部清洗,內戰爆發,所謂的並肩作戰不過是爭權奪利的延續。

影片風格嚴肅寫實,拍得還是很不錯的。

而且已經發生的都已經過去,肯-洛奇本人還是很有尊重曆史的態度的。

哦,還有值得一提的是,主演陣容裡麵,斯裡安-墨菲(《俠影之謎》裡的稻草人)有過出演。

放映結束後,肯-洛奇見著觀眾們還在熱情討論,心裡像是吃了蜜糖一樣高興起來。

對導演而言,還有什麼比受到觀眾喜愛更讓人滿意的。

他懷著喜意起身,慢吞吞的故意往人群裡湊,偶爾還與幾個相熟的評委閒聊,話裡話外,都是人情示意。

大家嘴上都是公義,內裡全是私心,其中人脈、交際往來不勝枚舉。

肯-洛奇也是非常適應這樣的節奏了。

而對其他人而言,頒獎與否的欲望遠沒有為自己撈好處、結交關係的欲望強烈。

肯-洛奇內心歎息幾下,又非常自然的加入其中了。

三番兩次錯失金棕櫚,對他來說,真的挺希望拿一次的。

不為彆的,隻為這一時的風光、滿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