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守望者》的市場為何沒有潛力(求訂閱,票票)(1 / 2)

,最快更新好萊塢傳奇導演最新章節!

哈佛大學曾經舉辦過一個關於正義的公開課——《公正》。

裡麵提出的道德兩難問題一直是道德研究領域中的經典心理範式,比方說著名的電車問題,它最早由哲學家菲利普福特在1967年提出,引發了哲學、倫理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領域對這個問題的探討。

題目如下:

假如你看見一輛已失去控製的有軌電車在軌道上前行,電車所行駛的方向上有5位工人正在進行工程作業,如果電車按目前的軌道前行,這5位工人勢必會被電車撞死,拯救這5位工人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扳軌道,電車改向,撞死另一個維修工人。

經典的道德兩難問題都是要求被試在是否會犧牲一個人挽救多個人的性命問題上做出選擇,而且不論做出哪種選擇,均會讓選擇者產生一定程度上的道德衝突。

而這經常會麵臨著選擇:

a:堅持原則

b:打破規則

哈佛的政治學家科爾伯格認為,人們為了解決腦中的兩難問題,一般會生出兩種道德判斷:

a:道義主義選擇——

道義主義判斷一個行為正確與否的標準,在於其是否符合現有的製度、法律或規則。在這種思維方式中,行為的道德與否是固定的,與情境無關,這是一種基於規則的道德思維。

b:功利主義選擇——

功利主義判斷一個行為道德與否,不取決於符不符合規則,而要視其行為的結果是否增加我們的“最大幸福”。

也就是說,某件事如何抉擇,某一行為是否可取,要看事情最後達到的結果。為追求對大多數人來說的最大效益,應該犧牲少數人來拯救多數人。

從電車例子裡理解這兩種思維的話。

功利的,看到撞死5個還是1個,直接就選擇撞死1個人,因為死1個總比死5個好,對吧,這是小學生都會的簡單算術題。

但換個情景,一輛行駛中的電車,還是5個工人,眼看繼續前進就會發生禍事,而你在軌道上方的天橋上恰巧注意到了這一幕,提醒是肯定來不及的,但你身邊有個黑人胖子在吃東西,吃相難看,你可以把他推下去阻攔電車,他的死亡可以讓電車司機提前刹車,5個工人就會沒事。

該怎麼選擇?

再沒有一個學生舉手讚同推人救人,連支持功利主義的都不發聲了。

同樣的犧牲1個人救5個人,為什麼大家的選擇會來個180度大改變?隻因為阻止的方式變成親手改變?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身道德原則,原則決定人們的行為和選擇。

回到電影《守望者》上,電影中的法老王,就是一個典型的結果主義者。結尾,他在世界幾個大城市發動核襲擊,滅絕1千多萬人,因為這個世界最聰明的人認為這是犧牲小義成就大義,是正確的。

而站在法老王對麵是影片中絕對主義的代表者永不妥協的羅夏。

絕對主義是一個傳統原則,更是社會的主導原則。比如頭可斷血可流,氣節不能丟。有些東西不能用簡單的利益結果衡量。

隻不過從表麵上來看結果主義比絕對主義好,功利嗎,圓滑嗎,就像常說的做人要會變通,不要死腦筋。行事原則固然是可以站得住腳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