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製作是很看創造力跟經驗的行業。
有些東西,你行就是行,不行就得積累學習。
比起華藝早年乾廣告業務起家,萬影傳媒背靠萬d集團成立之初便涉及影視拍攝已經起點很高了,但奈何不出成績,實現不了王建霖自產自銷、效率周轉的野望。
對這一點,李耀光作為被委以重任的方麵乾員,當然也很努力,也積極的培養、拉攏人才。
隻可惜,內地影市彆看潛力無限,但也不存在什麼空白市場,每一部優秀的電影背後,都是市場角力、辛勤運營得出,且港島電影沒落之後,大量的灣、港人才北上,競爭性並不低。
而一個市場爆款項目的出現,僅僅隻存在於紙麵分析,其實是沒啥用的――《哈利-波特》那麼火,又有誰複製了?
所以當王建霖知道《環太平洋》的重點之一是利用了內地觀眾能接受的特攝元素,他立馬想到可以去日本買改編權,也拍一部怪獸片時,李耀光不得不搖頭――他不覺得萬影能執行好類似的項目。
“我們沒有拿得出的導演啊,我接觸了張國師幾年,都沒談下來一個項目,他們這些已經聲名在外的導演,不是單單的預算資金就能打動。”
“我想跟螢火蟲簽一個合作長約的話,你覺得要開出什麼價格?”
一念不成,王建霖敲了敲桌子,很快換了個思路。
沒錯,當琢磨到了上麵的意思之後,他之所以招過來經營不到兩年的萬影,為的自然是一個很合適的、更有利於他的傳媒板塊推進的方案。
王建霖想的很遠,眼光也不局限於一地,而是早瞄準了國際市場。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完成小目標之後,自然可以著眼於大的目標方針,以他現在的布控的產業,確實也給了他這麼做的底氣。
從智囊團給出的戰略分析,以萬d院線為基礎,不掌握一定的國際市場運營能力,簡直是浪費。
但問題是,他畢竟是個外行人,雖然早就清楚的認知到傳媒板塊的一部分作用是可以為他的商業地產理論服務,但畢竟是需要影響力和ip流量支持――迪斯尼和環球的主題公園不也需要好的角色經濟補充。
隻不過,拿什麼去打動人家?
李耀光頓時犯了難。
院線資源,好像萬d不放《環太平洋》是他們自己虧;宣發資源?能跟華藝、博納+中影的三方勢力比?
誠然,好萊塢的主流製片模式比較喜歡用合作或者拚盤來分散風險,可也絕沒有讓出已經成功的項目份額――圖什麼。
“我去試試。”
千難萬難,老板都發話了,還是得辦。
“必定要爭取《環太平洋》的續作。”王建霖毫無猶豫道:“你覺得續作會失敗的可能性有多大?”
“很小。”
第一部都成功了,第二部會差勁的可能隻有製片方自己犯錯,比如預算沒把控好,或者賣座的內核變了。
不然照現在的形勢,《環太平洋》是在提升市場信用,基本盤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