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先皇身體還好著呢,雖然益州王年紀小,甚至未及弱冠,但依舊有不少人站在他那邊。
畢竟當今當時功高,三皇子又有先帝的寵愛,倆人身邊的人都很多。
有的人擠不上進去,便多的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人選擇益州王。
反正皇帝又沒死,底下哪個皇子都有自個爭一爭的,事後不成再退出就是。
所以就算益州王去就藩了,還是有些人與他保持著曖昧的關係。
而當時跟在益州王身邊的就是關老爺,當時天下還未完全安定,益州也窮得很,關老爺就幫著益州王建設益州城。
本想先積蓄力量,以後再爭,畢竟先帝正當壯年,再活個十年八年的,誰知將來會如何呢?
益州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益州王在此期間聯絡了不少人,誰知道風雲變化得那麼快。
隴右道不安定,叛軍四起,朝廷先後派出兩員大將都折了,而那時,先太子剛剛不甘的薨逝,將東宮的大半人脈都交給了三皇子。
但二皇子為國南征北戰,手下將帥無數,論軍功,便是先太子對上二皇子都要退一射之地的。
所以先帝不想用二皇子,但隴右道一連丟了十二城,最後沒辦法,皇帝隻能讓二皇子領兵出戰。
為了不讓二皇子再積累軍功,皇帝決定禦駕親征,留三皇子監國。
後來發生的事眾說紛紜,誰也說不清二皇子為什麼要繞過在後方坐鎮的皇帝,奔馳回京殺了三皇子,而後又出京迎回聖駕。
當今本來就功高震主,先太子已先一步病逝,三皇子也死了,嫡出的皇子之中隻剩下他和益州王了。
當時有不少人覺得先帝可能會把益州王扶持起來對抗二皇子,益州王也是這麼想的,他都做好了準備,鬨哄哄擠上益州王那條船的人同樣做好了準備。
結果先帝在沉默了一個月後下詔離二皇子為太子,後來或許是太傷心,也有可能是禦駕親征的時候累到了,反正他病了。
有不少人懷疑是當今給先帝下了毒,不過太醫院查不出來,朝臣和世家也沒有證據罷了。
反正先帝在三皇子死後不到一年也病重駕崩了,當今順理成章的登基,徹底斷了益州王的路。
路是斷了,可益州王的念頭沒斷,擠上船的人有一部分順利脫身了,還有一部分也想斷了念頭離開,卻因為有把柄抓在益州王的手裡,所以雙方一直藕斷絲連的聯係著。
比如張刺史,一開始他未必願意為益州王做這謀反的事,但十多年的藕斷絲連下來,先是一起做些糧食土地的生意,然後互相推薦人才,或是保舉升遷……
一起做的事多了,自然就越陷越深,最後泥潭深陷,再也出不來。
再比如他。
關老爺是占了便宜的,因為他死得早。
他倒是不想繼續,也在十年前便慢慢脫身出來,但那又怎麼樣,還不是得在益州王的眼皮子底下膽戰心驚的生活十來年?
在這一條路上就沒有獨善其身的法子,一旦踏上了,就休想再下來。
所以裴子聞哪怕知道最後的結果不太好,他也得硬著頭皮走下去,儘心儘力的保住益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