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1 / 2)

萬琉哈氏一聽,毫不猶豫答道:“皇上,海商自然是需要的。”

李德全在門口一聽,立刻退後一步,連帶把守在門口的金桂和清霞兩個宮女叫了出來,把門掩上了。

這話可不是他們能聽的,兩個宮女也乖覺,立刻跟著李德全出來,還退開了好幾丈之外,是一個字都不敢聽見了。

李德全心下感慨,這位定嬪真是什麼話都敢說出口。

不過話又說回來,皇上喜歡的可能就是她這般直率的性子。

康熙隻是隨口一問,也沒料到萬琉哈氏絲毫沒一點遲疑就回答了自己,於是接著問道:“為何?”

萬琉哈氏笑著答道:“皇上,自然是因為稅收了。海商進來,一是船稅,二是貨稅。海商九死一生,卻依舊有人前撲後繼,必然是利字當頭。”

因為利益足夠大,所以才讓海商絡繹不絕,拚死都要出海。

餘下的都不用說,平三藩從康熙十二年開始,六年時間揮霍巨大,國庫消耗過多,就需要有人補上。

連連征戰,各地加稅都未必能交出來,還可能逼死人。

但是海商就不一樣了,簡直是一隻隻大肥羊,不薅他們羊毛就太可惜了。

康熙微微眯起眼,沒想到萬琉哈氏的想法居然會跟自己不謀而合。

他把這本海商的書放在藏書閣比較顯眼的地方,讓兩個太監盯著一點,回頭把來藏書閣看過這本書那些人的態度。

很顯然,大多不感興趣,小部分無意中打開看了一會,也覺得有趣罷了,更多覺得有違祖製。

畢竟海禁是開國皇帝定下來的,為的是跟明朝的海軍作戰,由皇太極開始,後邊的皇帝基本上都照做,卻沒有正式的律例。

直到順治的時候,才正式頒布了禁海令,然而依舊屢禁不止。

哪怕後來他推行遷界令,強製讓沿海百姓內遷三十裡,依舊是收效甚微。

直到康熙八年,海盜鄭氏被擊敗,退守台灣,海禁稍微鬆動了一點卻不多。

萬琉哈氏知道再過幾年,康熙收付了台灣,南邊的海禁就會徹底廢除,還讓遷往內陸的百姓重新回到故土上。

她自然而然說出口,抬頭見康熙若有所思盯著自己。

萬琉哈氏頓時有些明白,剛才康熙可能就是隨口一問,就沒想到會得到答案,哪知道她不假思索就回答了呢?

於是她又努力描補道:“這隻是我的一點想法,倒是在皇上麵前班門弄斧了。”

康熙笑笑道:“朕倒是驚訝,你這想法跟朕一樣,覺得海商的利益巨大。不過朝臣反對得也不少,認為西洋人沒什麼好東西,反而會把這邊的東西販賣出去,尤其是糧食等物,會因此抬高糧價。”

如今的糧食還是很緊張的,若是被人販賣出去,流失太多,國內的糧價就要壓不下來,讓一般百姓怕是買不起糧食了。

“哪怕是禁止商人販賣糧食,依舊有人鋌而走險,屢禁不止。”

這也是康熙始終猶豫要不要放開海禁的一點,糧食對他們來說是重中之重了。

見萬琉哈氏沉吟的模樣,康熙就道:“你這是有什麼想法?不妨給朕說說?反正這裡也沒彆人在,不管說什麼,朕先恕你無罪?隻管暢所欲言就是了。”

康熙感覺還挺有趣的,畢竟他以前進後宮,嬪妃們跟自己也就關心關心,再說說今日發生的事。

可能是孩子頑皮,可能是宮中一些瑣碎,又或是看的書,拿出自己給康熙做的女紅之類的。

或溫婉,或可人,一個個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康熙隻管放鬆就好,又可能想著自己的事,嬪妃也不敢打擾,在旁邊各做各的打發時間。

倒是難得他在後宮,卻有個能談論這些事的嬪妃。

萬琉哈氏一直在閨閣長大,後來進宮,從來沒出京,沒想到見識倒是不一般。

這跟朝臣們商議的感覺不一樣,沒那麼拘束,還要更輕鬆自在一些,康熙感覺就跟友人在閒聊。

朝臣們各自又立場,更是循規蹈矩,不敢有太多與眾不同的新想法,凡事都要再三斟酌才說出口。

在重華宮就不一樣了,萬琉哈氏博覽群書,顯然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想法很大膽,很多方麵跟康熙不約而同想到一塊。

她或許還有些天真稚嫩,卻偶爾能給康熙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萬琉哈氏泡了一壺茶,感覺康熙今晚甚是有談興的樣子,看來要說很久,得準備茶水潤潤喉才行。

“既然皇上這麼說,我就鬥膽說說自己的想法了。想必皇上為了製止糧食販賣,可能打算實施重稅。但這是在明麵上,那些商人恐怕在私底下操作,藏在船艙裡帶出去,隻怕沒那麼容易發現。”

康熙微微頷首,正是這個問題。

表麵上禁止還加重稅,商人們就不走明麵,反而會鋌而走險,在船艙裡增加暗格來藏糧食,實在很難發現得了,到底容易讓對方得手,隻能暫時一刀切,全麵禁止了。

萬琉哈氏喝了一口茶笑著道:“若是隻靠海關的官吏和侍衛來檢查,恐怕還會有漏網之魚,要是讓商人們互相監督就好了。”

康熙隻覺得她這想法太天真了一點,失笑道:“沒那麼簡單,商人們重利,彼此隻會互相包庇,根本不可能告發對方,壞了和氣。”

這也是叫人頭疼的一點,商人們都擰成一股繩,互相包庇遮掩,讓檢查的難度更高一些。

萬琉哈氏對康熙調皮眨眨眼道:“商人重利,若是把利益作為誘餌,他們就未必會互相包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