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社會當中的身價幾何是由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有關係。技能又同勞動力市場上麵的供需關係和稀缺性的關係。
提高自身技能,不但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而且還需要花不少的金錢。窮人既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耐心等待,因為一天不乾活兒,第二天就有可能會挨餓,那就更加沒有投資進去的錢。
所以,很多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給窮地方建學校,免費教育,也讓窮人家的孩子沒多少來讀書,就源於此。
於是,資金充裕的極其少部分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不但給窮人家的孩子提供免費教育,而且還提供一頓免費午餐。
這樣就會讓窮人家孩子的父母倒是覺得可以節省自家一頓飯錢。不過,這樣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
有些窮人家的孩子是一個人需要養家。這往往都是哥哥或者姐姐要養父母,弟弟妹妹。自己就被窮家給徹底套牢。
讀書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不但原本就枯燥乏味,而且在短時間內是看不到明顯效果。這完全不似工作,哪怕撿垃圾,也能夠給予人即時的獎勵反饋。”
岸本正義可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實事求是。在他的前一世就知道,中國的一些鄉村學校就讀的孩子是讀著讀著,每一學期就會少人。
他們不是被父母帶出去打工,就是留在家中乾農活兒。至於鄉村的老師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這其中有好的鄉村老師,就如同獲得茅盾文學獎《天行者》當中的差不多。不過,這都是極少數的存在。
絕大多數鄉村老師都是一些不怎樣大學畢業,再通過政府的“三支一扶”所獲得的一份工作。
他們其實也不想乾這一個工作,但是又在城市內找不到什麼像樣子的體麵工作。於是,就為了混一口飯吃,也就被迫去了。
他們去了之後,收入上麵自然也好不到那裡去,水平也本就不怎麼樣,得過且過的混那點工資。
“負責”二字在他們那裡是基本沒有的。他們的要求隻要一個,隻要上課不講話,隨便乾什麼都可以。
事實上,鄉村孩子當中大部分人也不想讀書。他們等著到了十六歲拿到身份證才好外出去打工。
還有一些孩子還等不到十六歲,十二,三歲就在工廠等地方乾活兒了。初中畢業率多少,高中畢業率多少,完全就不是宣傳的那一個樣子的高。
就正如《天行者》當中的那一番話,虛報?老子在這一個鄉村小學乾了九年,難道會不知道是一個什麼實際情況?
要不這樣乾,上麵不給錢。沒有這一個錢,拿什麼給孩子們沒有玻璃的窗子安裝玻璃和修校舍?
岸本正義更加清楚的另一個殘酷事實,即便這一些孩子讀了書,無論是高中畢業,還是大學畢業,仍舊難以擺脫底層的命運。
等待他們最好的工作,無非就是接替過去鄉村老師的教鞭。這可不是他憑空想象,而是基於一個對重慶合川地區希望工程的研究調查報告。
報告就明確指出,讀希望小學那一群孩子彆說進重點高校是幾乎沒有。哪怕是進普通高校,也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