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南所乘的電梯在133層停了一回,其他人都下去了,隻剩下他和田思。樓層數急速向上跳動,眼看就要靜默一路,他突然開了口:
“潘教授,是什麼樣的人?”
田思的心緒,還被狂暴的魔鬼魚勾住一半,還有一些是在居茂勳那邊。聞言愣神了幾秒鐘,直到電梯停下,金屬門打開,才如夢初醒。
正想開口,羅南已經當先邁出門去,她隻能匆匆跟上,徹底被帶了節奏,仿佛秘書接受老板的垂詢。
按下心中古怪的感覺,田思回應道:“潘文潘教授是世界第一流的設計理論大家,我們設計院的名頭,至少有一半都是她撐起來的。”
田思很清楚,羅南真正關心的是什麼,稍頓,就繼續往下講:“清文學姐在設計院時,受潘教授親炙。我請教了幾位留校的師哥師姐,他們都說,當年潘教授是把清文學姐當女兒一樣疼愛的。不講學術的話,她也是個很和藹的老太太,如果你上門,她一定會非常高興。”
羅南鄭重道:“我一定登門拜訪。”
“那好啊,我可以幫你介紹。”
不管田思這番話中,蘊含了多少心思,羅南都不介意,而是認真記下了潘文教授的聯係方式。
二人穿過步廊,進入露天觀景台。這裡已經是七百米高度,平江區的建築普遍較矮,除了後麵的雲都主樓,放眼望去,一片開闊。田思說這裡可以看到學院的濕地叢林,想來不假。
眼下黃昏已至,天氣轉寒,高空的強風呼嘯而來,平台邊沿的防護玻璃,都嗡嗡作響。而風聲之下,還有水響。
“中央水晶柱的頂端,就到142層。”
田思指向平台中央高起的框架結構。框架既是支撐,也是間隔。裁出直徑近五十米的宏闊水域,這片水域突起高度約有兩米,也在防護玻璃圍繞之中。
“這裡就是頗具名氣的海天池了,看上去是水晶柱的一部分,其實二者是分開的,在池底用強化玻璃分隔。所以,它隻是個遊泳池而已,由運營商自己改造,是個噱頭。”
兩人需要從“海天池”框架結構邊緣經過,對這個“噱頭”,羅南隻瞥去一眼,並不感興趣。
當前的時間點,正好是大部分工薪族下班之前,天色漸暗,觀景平台上並沒有多少人,顯得有些冷清。
羅南稍稍辨彆方向,就走到觀景平台邊緣,將視線投往學院所在的方位。他確實看到了學院的濕地叢林,輪廓也還算清晰。還有穿林長河,繞進繞出,倒映夕陽光芒,時隱時沒。
憑借著叢林與河水的輪廓,羅南大概能夠判斷出“齒輪”所在的具體方位。可如今天色漸暗,隔著十多公裡的距離,那座單體建築,真的就像一個小巧的零件,遺失在茫茫的叢林輪廓陰影之中,難以尋覓。
羅南仍想努力一下,他相信田思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搞什麼欺騙。想運用精神感應,可是,在這種情境下,原本無往不利的精神觀照,貌似還沒有視線投射的距離遠。
“天色太晚了,視野受限,不過這裡有觀景鏡,應該能看到。”田思指向邊緣一排高倍觀景望遠鏡,這是專門為遊客準備的,眼下隻有寥寥兩三個人在用。
羅南不言不語,走上前,湊頭看了一眼,便站直身體。
田思小心翼翼地觀察:“不行嗎?”
羅南搖頭,在望遠鏡受限的視野中看到的壓抑天地,絕不是他需要的那份感覺。
在平台邊緣,呆站了七八秒鐘,他忽然毫無征兆地開口:“耦合設計,究竟是什麼?”
他大概知道“耦合”的定義,是指多種體係之間,相互作用以及聯動的現象,可用在母親的建築理論中,具體是指什麼?
這個問題,田思必須回答。她愈發地小心謹慎,思量再三,方道:“設計院裡,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在美學哲學領域、對東方古典‘天人合一’哲學的新闡釋。而實踐思路,則與借用太陽能、水力、風能等自然能源的綠色建築一脈相承。”
羅南皺了下眉頭,田思當即加重語氣:“可在我看來,清文學姐的核心思想,應該是希望通過人類創造的有秩序的建築格局,對宏大自然係統進行有效影響,而這種影響方式涉及的層麵,絕非傳統意義上的綠色建築可比……對此,潘教授有所謂‘天地眼’的評價,玄之又玄。”
田思說得很空泛,她對“耦合設計”理論還遠沒有研究透徹,隻是挑前人好聽的評價,安撫羅南而已。
對此,羅南心知肚明。他抿著嘴,沒有回應,他大概有一點想法,但沒有確定,也不想對田思說出來。
正是這份似明非明的感悟,刺激了羅南的心臟,讓他迫不及待地要將僅有的迷障撕下。無論答案是什麼,對他來說,都具有無以倫比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