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還不夠一周,在每天都事務滿滿的情況下,是過得很快的。在這段時間裡,雲深完成了幾件事。
首先是水窖——更正一下,應該說是水塔的封頂。
經過半個多月的建設,在第一批能夠使用的準水泥出窯之後,這座設計不比其他任何工程更簡單的水塔終於算是解決了防水問題。高12米,直徑5米的龐然大物看起來十分醒目,除了磚窯的煙囪,它是河畔的係列磚製工程中最高的一座,工程量也是至今為止最大的。
與之配套的是另一個簡單工程,砂子,矽藻土和無煙煤這幾種濾料照梯級鋪墊在幾個鋪磚然後抹了水泥的水池之中,從河流中引過來的流水一級級通過紮孔的pvc水管淌過幾個池子,然後才會流入水塔之下的半封閉水池中。因地製宜的簡單淨水工程開始規劃的時候,有一部分人是有點不解的,河流就在很近的地方,水質看起來也很清澈,而拿來過濾河水的濾料看起來還比水臟多了。
對於人們的疑惑,雲深在某天早上用幾十個顯微鏡讓人們看見了理由。
因為純堿的提煉受到一種原料的限製,玻璃還不能按照雲深的需求大規模生產,但是要做一些小東西基本上沒有困難,這還是因為雲深的標準太高,相對於中洲的其他地區,他眼中這個小作坊爐子的生產效率簡直能用驚人形容了。在那些青年拿來練手的玻璃製品中,顯微鏡的製造可以說是最為簡單的,所以雲深才能一口氣製造幾十架。
在還很稚嫩的中學時代,雲深曾經跟同學嘗試過一個課題——在儘力不借助現代技術的情況下,重現對人類文明進步發揮過重要作用的20個關鍵發明,列文·虎克的顯微鏡自然位列其中。在雲深他們為如何磨製一塊標準透鏡而困擾不已的時候,給他們做指導的物理教師大笑著給了他們一本圖冊,夾著書簽的那一頁就是列文虎克留下來的顯微鏡實物圖。
列文·虎克,堪稱天才的發明家,雖然第一個發明者不是他,但他親手製作的顯微鏡是他最為知名影響力也最大的作品。他留給後人的顯微鏡鏡片放大倍率高大120到270倍,能夠觀察到一微米大小的生物。而在他之後的兩百多年中,不知有多少人向他學習,沒日沒夜地磨製類似的鏡片,卻無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如果雲深他們老老實實去磨玻璃,結果和那些苦逼的磨鏡專家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因為這種直徑2-4毫米,放大倍率遠遠高於普通教學用顯微鏡的鏡片,根本不是磨出來的。
雖然真相很坑爹,不過雲深他們還是把這種顯微鏡做了出來。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雲深拿了一根玻璃棒,握住兩段,在火上燒烤中間的部分,在那段玻璃被燒軟之後,把它拉長拉細,然後斜著將它放在火上小心地繼續,融化的玻璃汁會向下流動,在末端凝成一滴明亮的玻璃珠。
列文·虎克的顯微鏡,就是這種玻璃珠。
即使已經過去了十幾年,雲深對這個實驗的印象還是非常清晰,沒有花多少時間就把這種顯微鏡做了出來,裝上鏡架之後就完成了這個世界上的第一部顯微鏡。初步完成的作品雖然色差問題比較嚴重,不過平均150的放大倍率,已經足夠人們看清楚河水中生存的諸多雜物。雖說天氣已經變冷,原蟲之類的微生物還是有的,見識過的大部分人都會對此留下深刻印象。而經過數次澄清和過濾的水看起來確實乾淨了很多。
當初雲深隻說過不準人們飲用生水,沒有具體解釋過原因,現在無需使用語言,事實證明一切。
在淨水工程開始規劃的時候,雲深原先隻打算建一座水窖就夠了,隻是後來才為了配合另一個計劃而修改成水塔,因為動力一直是個問題。雲深能夠任意調動數以千計的勞動力,青壯年的人數很不少,但這些熱情的人們能夠成為工人卻做不了工匠,而且雲深要做的東西,再熟練的工匠也未必能夠完成。
機械是必然的選擇。應對現實需要設計的機床比人工要精確得多,教會人們控製它們比從頭開始製造學徒也容易得多。但機械是需要動力的。
蒸汽機……雲深不會這麼妄想。河水的動力用來加工木材或者衝壓磚坯那是沒問題,但要把河水的動力接入工房,數百米的距離讓這個設想連考慮的價值都沒有。經過第一次寒潮來襲的大風停息之後,雲深爬上磚窯的煙囪中段位置,在那裡測過了風速。內陸地區就不要指望有沿海水平的風壓值,不過一定程度的風力還是可以提供的。雲深打算建造一架風車為即將安裝在某間工房中的車床提供動力。不過冬季多高壓天氣,建造風車的話,在某些時候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動力,有些時候又有可能被大風所摧毀,不過雲深和技術組的人談過之後,這些已經習慣接受新事物的人們都認為有比沒有好。
因此水塔和風車連接了起來。但雲深的設計並未到此為止,有了一定高度的水塔,自來水工程隻要解決了水管問題就沒什麼困難的了,但那些積蓄在粗壯塔身之中將近兩百立方的水,雲深並不打算讓它們就
作者有話要說:……又跳票了,抱頭。
http:/post/69432/這是列文那個顯微鏡的真相地址,第一眼見到那個門把手的時候,我整個人都o(╯□╰)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