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 41 章(1 / 2)

第41章

他目送著秦軍的隊伍在塵土飛揚中離去, 心間不免湧起些許傷感。

當年,自己這支張氏先祖由趙國遷居韓國之時,前路一片渺茫, 是韓國五代先王之賞識, 才讓祖輩在韓國站穩了腳跟, 堪稱於張氏一族有伯樂之恩…

可當他轉頭,看向滿臉期待目送秦軍的百姓時, 那些傷感, 又漸漸化為了釋懷。

當今韓王昏聵至此, 如今失去的,又僅僅是梁城一城之民心?

罷了, 君賢則民少禍,若讓承了秦王大恩的百姓來選, 他們自然更願做秦人吧。

隻可憐,如今戰事一起, 不知有多少韓國士卒,將喪生於秦軍刀劍之下...

但他不知曉的是,蒙武帶著軍隊一離開梁城, 便按照君王的吩咐,便尋了妥善之處安營紮寨,靜待寧騰的消息傳來。

而另一邊,韓王其實早就接到了五萬秦軍前往梁城的消息,他還特意派出心腹姬槐親自去打探消息,哪知,姬槐並未親自前往。

他擔心,萬一地動再次來襲,若是撤退不及, 便要同那些賤民一道葬身梁城,索性在離開新鄭後,喬裝躲在城外彆苑飲酒作樂,又派出自己的心腹換上他的衣袍,前往梁城打探。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他也沒料到,自己派出的心腹其實也在城外躲了幾日,待估摸往返時日差不多之時,才來到彆苑向他胡亂稟告:

不但梁城人全死在了地動之中,城中斷壁頹垣處也四散著秦軍的屍體,想必亦是趕上了第二趟地動啦!

他粗略數了數,秦軍至少死了好幾萬。

翹首等到姬槐喜滋滋傳回消息的韓王,頓時高興地歇了讓韓軍整隊迎戰的消息——這自投羅網的秦軍,實在來得妙極啊。

屆時,他們的死亡,反而更可讓韓國向天下人證明:梁城百姓遭此噩運,皆因秦王豪奪此城而導致;而秦軍罔顧人命趁亂攻韓、卻葬身於梁城地動之事,愈發能證明秦王無德,觸怒天顏!

是以,當他如今再次聽到秦軍前往陽翟的消息後,甚至都懶得搭理了,暗道,就秦軍剩下那幾千散兵遊勇,我新鄭有幾萬兵卒,一人一口唾沫亦能將之淹死,寡人又何懼之有?

再者,秦人若要攻打新鄭,便要先過南陽郡那關,寧騰性子雖較真了些,才能卻是有的,新鄭可高枕無憂矣。

韓國如今隻需以逸待勞,等著風波過後,垂手笑看秦國迎來六國洶湧之仇視民意即可。

正如昌平君所言,如此一來,秦亡之日,便是嬴氏一族永無翻身之時。

這樣一想,韓王不由得生出許多從前不敢有的妄念。

眼下,除了趙國以外,韓國是為滅秦做出最大功勞之國,那麼待六國重分天下之時,韓國豈能再做趙國之藩國?

以韓國之功勞,理應分到秦國一半之土地,屆時再遷都鹹陽,函穀關便成為庇護韓國王宮之天險。

他越想越激動,還特意下了一道詔書:近日寡人有疾,早朝暫免,任何人不得進宮,亦不得往宮中傳遞消息,違者殺無赦。

這下,他隻留下姬槐宿於宮中,二人絞儘腦汁密謀,到時該如何才能從趙王手中,多瓜分些秦國之城池...

也正因如此,當兩日後南陽郡傳出那則令人顫栗的消息,如插上了翅膀一般迅速飛遍韓國之時,卻未能飛進新鄭的王宮之中。

朝廷百官也實在無計可施,他們數趟去求見君王詢問真相,都被攔在了宮門之外,而侍衛宮人亦無人願冒險,為他們將消息傳給君王。

而從南陽郡所傳讓韓國眾人惶恐難安的消息是——他們的君王發到郡中春耕的菽種,乃是熟豆!

為表坦蕩,南陽郡假守寧騰還下令,將郡中糧種立即分發至各縣,縣尉們則開倉將菽種擺於縣衙門口,任由百姓們親自查看究竟是生種還是熟豆。

一時之間,豪強和郡中各地百姓,亦如潮水一般湧向了各地郡衙詢問,恐慌的情緒在持續往各處蔓延。

各地郡守難免有些疑心,眼下並未到開倉發糧種之時,那南郡寧騰為何會早早開倉?這般詭異之舉,恐是寧騰本有反韓之心,才故意將菽種煮熟來引發民眾恐慌。

因而,麵對郡中百姓憤怒的質疑和殷切的眼神,郡守們一邊派人往都城傳信,一邊派守備軍將百姓驅逐回去。

然則,糧種一事,關乎百姓一年之生計,對家無餘糧的庶民來說,更關係到一家人生死存亡,在沒得到明確的答複之前,他們豈是能被武力驅趕得儘的?一時,各地民眾與軍卒衝突不斷。

這般在寒風中僵持了兩日,終有一位正直的陳姓郡守於心不忍,擅自下令提前打開本郡之糧倉,當眾取出菽種親自查驗,並命士卒挨個傳給民眾觀看。

當眾人看到色澤並無異常的菽豆之時,終於放下心來,紛紛跪下笑郡守致謝。

然而,陳郡守為徹底打消南郡流言之隱患,順勢揭發寧騰之居心叵測,他並沒有在展示結束後命人將菽豆收起來,而是含笑讓百姓起身,接著揀出一顆放進口中。

可待他嚼碎之後,麵上的笑容開始漸漸消失了,百姓們的心也再次跟著提起來。

待他麵上笑容褪儘,陰沉著臉命士卒接連打開第九袋菽種,隨機取出第九顆菽豆嚼碎咽下之時,百姓們的臉上已再無半分血色——郡守這般做派,分明意味著,這菽豆真是熟的!

陳郡守被這突如其來的真相,震得呼吸都有幾分艱難,他抬眼望向麵前烏壓壓一片緊張期待的百姓們,心中大慟不已。

轉眼便是春耕之時,若非寧騰突然捅出此事,待吾郡之民,將這熟種辛勞種下再發現,悔之晚矣。

若換成良田千畝之秦趙,即便長到抽苗之際才發現種子有問題,亦有法子補種其他晚些收獲的主糧,可我韓國本就位於貧瘠之山地,若錯過二三月菽豆與小麥播種之時令,便再也種不活旁的主糧了!

可話說回來,眼下提前發現糧種有問題,就有辦法免除百姓饑荒之苦了嗎?

也沒有!

按今王改革的收糧之法,每歲各郡收來的稅糧,除留下足夠供養郡縣官吏與士卒一旬之口糧外,其餘皆要悉數運往新鄭上交。待下旬將至,君王才會將各地所需之口糧,下發至各郡糧倉,而糧種則在十二月臘祭過後發放。

而列國為了儘量提高糧食產量,每歲所備之糧種,皆是百姓從一粒粒種子裡,精挑細選出來的顆粒最飽滿的上品,連晾曬與保管之法亦與口糧大不相同。

眼下,即便郡中糧倉有足夠多的口糧來替換這熟種,那些被挑揀剩下的口糧,種下去亦至少減產過半。

更何況,郡中隻剩一月之口糧,離數萬石糧種之數相去甚遠,他與這城中萬民,又能從何處尋得足夠的糧種?

蒼天呐,又有哪國的君王,會昏聵到以熟種自滅一國之民的地步?

思及此,陳郡守頓覺頭痛欲裂,大呼一聲“昏君誤國矣”後,便一邊安撫百姓,一邊下令將本郡糧種也是熟種之事傳至各郡,以讓同僚儘早做好準備。

如此一來,兩個大郡同時出現熟種一事迅速傳遍各地,其他郡守這才慌慌張張開倉驗糧——果然,都是熟菽!

這下,熟種一事在韓國傳得沸沸揚揚,農人們大哭一場後,紛紛丟下耘田耕地的活計,回家扛起木棒與扁擔朝郡縣衙門衝去,既然發熟種,我們還準備春耕做甚?這日子是過不下去了!

隨著快馬加鞭趕往新鄭、懇求君王發放新種的官吏無功而返,各郡縣官員為安撫洶湧的民意,隻好發文號召各鄉縣豪強,將家中糧食捐出來應急春耕,如此一來,到時哪怕隻能收獲三四成,亦能平息民眾之怨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