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倒V開始]垃圾處理(1 / 2)

容易基地的空中探索工作進展漸入佳境。

在維持住一定的飛行高度後,兩台飛行探測器沒有再受到任何乾擾。

機械組與地圖組的合作也逐漸有了經驗。

在描繪出基地周邊的環境輪廓後,飛行器開始根據地圖組的反饋,針對部分信息不全的區域進行多角度的拍攝。

隨著時間推移,地表溫度不斷攀升,最高超過了50攝氏度。

為避免飛行器受地表熱浪影響失控,也是為了降低機器過熱損壞的可能性,飛行器在接近中午的時間返回基地,高彭也結束了近四個小時的連續操作,去到大廳休息了。

從結果來說,兩組合作成績不錯。

飛行器采取螺旋式向外延伸拍攝的方式,將最遠到基地半徑五公裡範圍內的大致圖像都拍了回來。

這個工作效率是值得讚賞的,但監測中心的氛圍依然很壓抑。

莫名其妙的飛行器損耗到現在也沒有找到原因,始終讓人耿耿於懷。

而且,拍回來的周邊地圖也讓人無法不低落。

半徑5公裡,也就是78平方千米的範圍內,隻有形形色色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垃圾山。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包括生物。

這麼大的範圍裡,龐大的垃圾延綿過去,地形都沒有什麼變化,就更不用說發現水源了。

即便原本就知道垃圾星的資源匱乏,這樣的現狀仍是逼得人窒息。

再想想一個月內找到水源的目標,監測中心的各個成員實在是開心不起來。

這數不儘的垃圾除了增加他們的星球開發難度,難道還能有什麼作用嗎?

而在他們低落的時候,任子墨並不在監測中心。

因為這是基地正式開展工作的第一天,除了負責了解外部環境的監測中心,還有其他的地方等著他去巡視。

一樓是垃圾處理基地的核心工作區,本該是工作時間裡整個基地最忙碌人最多的地方。

監測中心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和了解,都是為了服務後續要開展的垃圾處理工作的。

但因為基地埋在垃圾堆裡,一樓的對外通道全部無法使用。

現在外出采集垃圾的安全也未能保證。

所以原計劃第一天就要開始的批量處理工作隻

能調整為以了解情況為主的采樣分析。

按照任子墨早上的安排,會有機械組的成員遙控可以走出基地表麵的小型采集機械,挑選種類不同的垃圾碎片拿回來,然後交給實驗室的人。

實驗室的成員都在之前的培訓裡學過分析儀器的操作方法。拿到樣品就能參考分析儀器的結果,區分垃圾樣品的種類、性狀、安全性,並綜合給出處理加工這一類垃圾的指引。

最後才是加工組的人,拿到垃圾處理指引後,再對垃圾進行實際的壓縮或者回收利用操作。

采集組采樣的速度其實是很快的。他們並不需要深究自己選中的東西是什麼,隻需要按照直覺判斷是不同的分類就可以拿回來。

於是,沒到中午,采集組就已經把基地四周能觸及的區域都檢視了一遍。

但實驗室那邊,樣品堆成了山,結果卻沒出幾份。

采集組自覺這樣的挑揀工作沒什麼難度,也沒有什麼風險,完全可以繼續進行。於是催著實驗室的人給反饋,指示下一步要找什麼垃圾。

另一邊,他們還找來了本在休息的加工組成員,想著先按照已經得出的處理指引,單獨挑出可以處理的垃圾帶回來,提前開始整個垃圾處理的流程。

然後,緊接在實驗組之後,采集組自己也卡住了。

一開始的采集工作看著容易,小半天就能帶回來大量的樣品。

但隨後要在一堆碎片海洋裡麵挑出指定的種類時,采集的速度就急劇下降。

最後,白班中班兩個班次的采集組成員直接都無視了輪班休息的情況,鉚足了勁一起開工,分散在不同方向去翻找垃圾。

戰果卻不太理想。

一直到傍晚,他們挑揀出來的量僅僅隻夠壓成一立方米的壓縮塊。

與此同時產生的,還是數十堆挑錯了的垃圾,雖然被分類堆放著,卻還沒辦法進行直接處理。

單獨看著那一立方米的壓縮塊還是能讓人有些成就感的。

但想想今天采集組動用的人力、物力,再對比基地以外垃圾構成的汪洋大海,整個處理組的人都沉默了。

至於原本規劃中要負責種植實驗田、承擔基地食品供給重擔的生產組,也在第一天的嘗試中備受挫折。

因為

沒有充足的水源供給,實驗田並未啟用。除了負責看管能源與水源采集器工作的人,其他人在處理組隔壁,嘗試操作機械往基地的正下方去探索,尋找土壤。

但基地落地後,並沒能直接落在土地上。

事實上,根據向下采樣探測的機器反饋,基地的底部距離真正的土地還有2米的距離。

被基地壓在下麵的都是質量更大、壓得更實的垃圾團塊。

依據這個探測結果,基地智能中控發出了提示。

因為基地沒能落在牢靠的地基上,後期垃圾清理過程可能會危及基地的平衡,建議從基地內部製作可延伸向下、打入地麵的承重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