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回娘家(兩更合一)(1 / 2)

() 薑沫沫一時間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誇表哥厲害?還是誇李建國他們腦子有坑?

不過話說回來,表哥這腦子確實靈活,在城裡混了才多久,就能把李建國和張德慶這樣的老油條耍的團團轉。

薑沫沫笑道:“那表哥早早的去找下我四叔,給定個縫紉機,也讓我表嫂高興高興。”

送了禮,就能提前拉貨了,當天中午縣裡就派了各種車輛,騾車,人力推車,手扶拖拉機啥的都上了。

整整拉了一個下午,才把第一次供貨給拉完了,然後李建國也沒敢停下來,趕緊交代工程部那邊,按照工期和倉庫儲備提前一周訂貨。

那邊已經到了高峰期,因為農閒了,各個鄉村解放出來不少的勞動力,都被調到城裡的工隊乾活,速度就提了上來,需要的材料就一下子增多了。

秦天則當天就去找了隔壁房子的主人,那院子占地麵積特彆大,足有七百多平米,房子也是半磚瓦的,如果不是出了那檔子事情,賣個**百不是問題,現在房主也著急出手,好有錢給兒子集資房交尾款,六百就願意賣。

秦天也沒搞價,直接答應了下來,當天下午就做了過戶手續,縣裡就那麼大點地方,縣委大院就那麼幾個部門,互相都認識。

所以過戶就用了幾十分鐘就辦理完畢了。

說是房產證其實就一張證明的紙張,寫了房產地址號碼,戶主的名字,以及房屋總麵積和一個簡單的戶型圖。

戶型圖還是手繪的,蓋了個章子,就算完事了。

接下來就是拆遷重蓋的事情,秦天當天就聯係了上次蓋房的工程部的那個經理,讓下班的願意加班掙外快的人過來就行。

結果薑沫沫的那一晚上的粉條肉片湯,軟乎乎的大饅頭,一下子給傳開了,這一張羅,一聽又是上次的那家人,直接來了四十個人,好在挖的地基大,不怕人多。

薑沫沫剛下班就聽秦天說,人都開始乾活了,薑沫沫趕緊和秦天去了大食堂,和梁師傅一說,大食堂的饅頭還有一百多個,原本明兒不算蒸饅頭了,薑沫沫則直接買了下來,這樣晚上的饅頭是不用管了。

梁新國一聽是給蓋房子的工人吃的,趕緊道:“冰櫃裡還有兩副羊雜,洗乾淨的,你都拿去煮上,等熟了之後,切片放進去,放上粉條辣椒麵胡椒麵啥的,晚上吃上最是驅寒氣了。”

薑沫沫忙道:“都是公家的東西,您看是給錢還是補東西。”

梁新國小聲道:“你彆管了,我自己處理,回頭給我弄點羊肉才是正經事情。”

薑沫沫點頭:“好,過些天我給你送過來。”

兩人趕緊帶著東西回去,羊雜都是洗乾淨的,潮水之後用大鐵鍋燉上了。

饅頭也用鍋給熱上了,羊雜煮熟了之後,撈出來冷涼切片放在湯裡,放上粉條子和蒜苗,十點多的時候,所有人都喝了一大碗羊雜湯,有肉又粉條,還有二和麵的大饅頭,熱氣騰騰的。

一身的疲憊都解除了,乾了四五個小時,四十多個人,硬是把地基給挖好了,吃飽飯就都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則換了一批人過來搬水泥立鋼筋這些,因為是倉庫,門則開在相反的方向,和所有人家的門是反著的,秦天打算把後麵山路開一個路出來,隨後進來拉貨也方便。

這樣也和周圍鄰居也隔開了,尤其院牆直接重新建成了三米的高牆,一般人根本看不到裡麵的情況。

倉庫就是要高,但是建起來比房屋要簡單的多,牆體厚,中間有幾個格擋就完事了。

建倉庫是秦天看著弄呢,薑沫沫則在周末的時候帶著薑楊回去了,她得回去和爹娘說下關於去省城的事情。

當然也是要看看幾個小的,十月初了,天氣越來越涼了,她的回去把兩個小的棉衣給找出來洗洗曬曬,如今她都是三個崽崽的娘了,孩子們的事情她得儘點心。

薑沫沫回去帶了半隻羊,姚花枝一看是羊肉,就道:“這你爺奶愛和羊湯,你是明天下午回去還是後天早上,捎個羊腿給你四叔家裡。”

薑沫沫搖頭道:“不用了,這些你們吃,我姥姥哪裡的我已經讓我表哥送過了,爺奶哪裡的我周一下午再送,還有一些呢。”

見女兒都給送了,瞪了她一眼道:“彆一天大手大腳的,也不知道哪兒學的毛病,送東西就送這麼老些的,不知道送個一二斤的,現在肉多精貴的,就你一天頓頓吃。”

薑沫沫皺皺鼻子哼唧道:“知道阿娘。”

姚花枝知道女兒又是應付自己,小女兒送的,就沒有再給大女兒送去的道理,這個她可是懂得,除非小女兒自己願意補貼姐姐,不然她可關不了,她倒是可以拿自己的東西補貼大女兒,可是總不好因為小女兒日子好過,就隻給老大補貼吧?

所以姚花枝及時得到小女兒送來的許多肉以及布料,卻不會給大女兒,都是把家裡出產的東西,給大女兒和小女兒一視同仁的送一些。

孩子們孝敬她的東西,她自己吃,或者給她娘家人,那都是可以的。

回到家,薑沫沫把兩個小的棉衣棉褲找了出來,比了下竟然少了一截子,比了比去年剛來時候畫的身高線,發現三個孩子都高了不少。

薑沫沫手藝不是多好的,就拿去找老娘,姚花枝見狀隻能認命的給女兒幫忙,把三個孩子的棉衣棉褲都給接長了點,就連開春織的毛衣都小了,不過織毛衣這塊薑沫沫倒是可以的。

她找來相同的顏色開始給三個小家夥接毛衣毛褲的袖子腰部,這樣下來就有了色差,可是這年月能有一身一個顏色的毛衣都不容易,更何況還是同色係,隻是新舊問題了,這都說明人家日子好過,家裡還背了同色的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