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 清穿群魔亂舞之年玉堯三十六(1 / 2)

書中遊[快穿] 月下清泠 6496 字 7個月前

歌舒小時候活得猶如奴隸,不受父親左賢王重視,現在的榮譽都是自己在戰場一刀一槍爭來的,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論功行賞的突厥可汗的提拔。

在滅柔然之戰以後,突厥可汗開始狂妄自大,而且對他也越來越忌旦,甚至凡是他所提出的主張,突厥可汗幾乎都不采納。

比如:歌舒主張不打南朝,突厥可汗喝斥他草原的狼變成了南朝的看家狗。

比如:既然可汗和心腹們已經決定要打南朝,卻偏偏提前讓他帶一萬兵馬去遠征波斯劫掠,故意支開他,然後自己帶著十萬大軍向南逼去。

即便是這樣,少年時的知遇之恩,他一直記在心裡。所以,他帶著五百多精銳潛伏進南朝,報仇救主。。。。。

歌舒道:“我不明白,我們是你們的敵人,你為什麼要堅持不殺可汗?”

太子道:“我們從不想挑起與突厥人的戰事,兩族一戰,還是南北百姓生靈塗炭。這次中原大旱,我朝就有近十萬百姓餓死,孤聞北地苦寒、資源匱乏,一入冬也有牧民餓死凍死。兩族平民百姓生存本就不易,如今還要受戰亂之苦,實在是有傷天和。漢也好、胡也好,不都是人?西晉之後,五胡亂華,各族雜居,早也難分漢胡血統了,便是我徐氏太/祖皇帝,母親就是胡人。”這是架空隋唐時期,之前曆史也是有的,大趨勢差不多和正史一樣。

現在若是勝敗立場反調過來,依歌舒胡人好戰性子,自然是對此說法嗤之以鼻,還認為他不過是怕死饒著圈子求饒。可是現在階下囚是他,又被關著四個月磨去初時的銳氣,多少還是有求生的本能的,對方寬大為懷,他也沒有說“你一定要殺我,不殺我就不是條好漢”的腦殘之行徑。

歌舒雖然讀過很多漢人的書,但是這種南朝皇室血統的問題,原本就是南朝人尚都很小心不會提起,這次他倒是剛知道這事。

歌舒不禁一驚:不都說胡漢之彆,原來漢人的皇帝都還有胡人的血統,可人家卻是在南朝穩坐江山。

“可汗這次南下,也本就懷有入主中原之心,不管如何我們就是仇敵。說實話,兩個南朝兵也打不過一個突厥兵,當初可汗若是以我為先鋒或主帥,不用契力和辛阿那兩個草包,如今北方戰事勝負之數也難說。”

太子道:“孤自是知將軍之勇,素來敬佩。如南城門一戰,我們的人與將軍屬下幾十精兵就折損十九人。但是孤勝在,手底下人儘心儘力為孤所謀,為孤效命,這才生擒將軍。”

歌舒不禁想起打敗他的那個少年,心想南朝其實深不可測,如今人家客氣,他倒也說起往事:“南朝武功博大精深,我的授業恩師就是南朝人。當年恩師離去時,我還答應過他,不會殺一個漢人,但是兩族一戰,立場不同,也不得不為之。天地君親師,我不能負君,隻能負師了。”

歌舒是個乾脆的男人,他師父對他有恩,雖然恩師當初留了話給他,但是立場擺在眼前不得不選擇,也不會作婦人無奈痛苦之色。當初反戰的事能做的他都做了,但可汗不聽他的,他再自我糾結又複何用?做都做了,負都負了,再說自己是無辜的,豈不矯情?

太子這倒真的大吃一驚,道:“原來將軍與南朝竟有這等淵源!”

歌舒道:“當日那少年武功就很高……我就算之前功力不損,恐怕也要稍遜一籌。不知那少年叫什麼名字?”凡是英雄總忘不了對手,那打敗他的少年也一直讓他惦念著。

太子笑道:“那是我朝開國大將軍杜君義的曾孫杜紹桓,素與孤交好,知將軍武藝高強,不敢大意,孤就請他幫個忙。”

歌舒不禁喃喃自語:“大將軍杜君義的後裔,名門之後、家學淵源,難怪了。”

太子麵上按“劇本”一步步演著,心下卻吃驚:當日林瑜非要設計杜紹桓出手不可,當初說是他隻要忍不住出手就算是半個他的人了。

原來,林瑜還有這層深意伏筆:林瑜那時就已精在步步算計招攬歌舒,思考招攬的步驟!與這種外族猛將交流,單純禮遇也好,單純威逼也好,都沒有用。前一種方法,人家把你當成是傻瓜軟蛋;後一種,他會脾氣上來大可叫喝“老子不怕死,給個痛快”。

這需得恩威並濟,恩暫且好說,這威卻是要把握得十分準,讓人給他個下馬威,又要讓他下得來台。打敗他的是杜君義的孫子,杜君義南朝開國名將,大小戰役數百,從未有一敗,號稱戰神。歌舒敗在百勝將軍之後裔手中,他既對南朝人有臣服敬畏的條件,又可給自己心理糾結的地方找個解脫。

太子也不禁驚歎:這林瑜猜透人心的本事,可真是了得,他更了不得的是,他不但猜到人心,還能化解。此人真非池中之物,這馭人心術,孤還差他一截。

太子收回心思,誠心誠意地說:“如今兩族戰事已息,孤有心留將軍在南朝,孤想推薦將軍入朝為將,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歌舒吃了一驚,道:“我是阿史那氏的子孫,是草原的蒼娘,豈會做你南朝家犬向你稱臣?何況我之前可是你們的敵人。”

太子發自肺腑道:“將軍報效我南朝,也可為突厥百姓來來福祉,促進兩族和睦友好。從前你在突厥汗王賬下是將軍,若是投效我南朝,孤亦會讓你堂堂正正地當將軍,不是都一樣嗎?又何來蒼狼與家犬之彆?隻要將軍願意,草原的蒼狼,在我們南朝也是一匹蒼狼。”

太子頓了頓,又道:“至於你從前與我們為敵的事……既然將軍恩師為南朝人,定然知道我們南朝的典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材者得焉’。突厥可汗當初也有入主中之心與我徐氏爭鋒,當時各為其主,你我才對敵。如今勝負已分,你的可汗已敗,孤雖不殺他,但他也再無為主之條件,你為他效命的時機已結束,孤自然也不再追究於你。將軍如此大才,孤實在是舍不得將軍回草原牧馬放羊。”

太子曉之以理,既平易真摯,也顯明主風範,胸懷朗朗,歌舒心中不禁混亂。其時,大將在舊主被滅後投新的明主也向有慣例,這與舊主仍在卻扔敵完全是兩個概念。

青泠當時一定要讓太子舌戰群臣,在朝中爭取恕了突厥可汗死罪也是一環扣一環。

若是殺了突厥可汗,突厥人對南朝敵視,便有突厥可汗同宗部落王族出來打著為可汗報仇的名義大肆招集當初潰散的將士,等他們內部爭權奪利談好條件之後,也許幾年,又會成立一個對南朝充滿敵意的突厥汗國來,到時北疆又岌岌可危。又要填補多少的人力物力財力進這種絞肉機裡去?

青泠知道,甚至在五百年內,漢人是不可能馳騁於北疆,徹底消滅遊牧民族。這種仿製時空也差不多是有西伯利亞的,人家遊牧民族習慣了可以到處跑,但那種人生地不熟的草原冰窟窿裡漢人怎麼去?真要打仗,又沒火車鐵路運糧運物資,戰線拉那麼長找死呀!

想當初海棠那世,淩雲和北疆民族就是他們若是來了就狠打,打了又談,談了還可能做做生意。今年是戰場死敵,明年是生意夥伴這種事也常有發生。打是為了談的時候有底氣,談不擾也不怕人家南下來打,這才是北疆鞏固的長久之計。

青泠的方法就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