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第七十八章(2 / 2)

但聊著聊著,話題的走向到底還是轉到了國事上。

先是那位常被皇上宣召的老翰林,他說近來朝廷有意推廣科舉舊卷,那麼能不能借此機會,將命令下達到各個地方上的縣學,讓他們選出專人負責舊卷之事,每日站在縣學門口朗讀舊卷和相關的文章。若有人想聽,不論有沒有功名,不論何種身份地位,隻要每日定時出現在縣學門口,都可以聽此人念誦。

“如此,也能啟發民智。”老翰林說。

大理寺卿就說,想要啟發民智,找幾個人念科舉舊卷有什麼用,應該去鄉間開設學堂,不是正兒八經教人科舉的那種學堂,隻需要教人識幾個字、懂一些道理而已,之前不是有人提議在鄉間開設蒙學麼,怎麼後來又沒有聲響了?

大理寺卿話鋒一轉又說,身為大理寺卿,每年全國各地的各種案件宗卷都會在他手裡彙總,整理這些宗卷時,他時常會感到一種無奈。很多犯罪者之所以犯罪,很多受害者之所以受害,都是因為他們不懂!都是因為民智未開啊!

那位尚書老大人接話說,啟發民智確實重要,但要在各鄉間設立蒙學,這筆花銷著實不少,如果都仰賴國庫,說句實話,國庫現在並不一定負擔得起。

本朝自開國以來,整體是蒸蒸日上的,但國家的一係列政策所主張的一直都是“藏富於民”,老百姓的日子確實是好過了,但國庫並沒有真正“富”起來啊!

而“老百姓的日子確實好過了”,這話聽上去很不錯吧?可細究起來,所謂的好過了,也隻是肚子勉勉強強能吃個大半飽了,生養的小孩有半數能糊塗著養大了,病孩能丟去慈孤院而不是丟到野外自生自滅了……百姓依舊是難的!

他們隻是比前朝好過而已,隻是比過去大多數的日子好過而已。如果天底下人人都能吃得飽飯、看得起病,那本朝的這幾位皇上估計能直接飛升成聖!

尚書道:“朝廷也難。誰能保證日子過得好好的,再沒有天災了?瞧瞧這些年,不是這裡旱了,就是那裡澇了,國庫不想辦法在平時攢夠儲備糧,遇到災情時不能及時把糧食給災地百姓運過去,你叫他們怎麼活?西北那邊又是每年都要用錢的!世家……嗬,當皇上不知道江南那邊改稻為桑的好處嗎?但現在朝廷敢下旨說改稻為桑嗎?有些事情不理順了,一旦改稻為桑就是災難!”

國庫這樣不易,哪裡支撐得起一個全國性的公益蒙學?

再有,朝中反對開設蒙學者還有不少。用他們的話來說,農是國之本,老百姓們就應該安安分分地種田,什麼都比不上種田重要。蒙學一開,不僅耗錢耗物,還沒什麼大用。教那些百姓認字,然後呢?認字能夠幫助他們種田嗎?

肯定不能啊!反而容易把心學大了,不利於國家的穩定。

這些反對者裡頭,有不少還是真心實意為朝廷著想的。叫人沒法說!

大理寺卿聞言隻能無奈地搖搖頭。他忍不住說起了一樁神婆騙人案,一個什麼都不會的神婆,靠著裝神弄鬼,在貧困的山區斂財幾萬兩!要知道那地幾年的賦稅加起來都沒個幾萬兩啊!被神婆直接或間接害死的人已有幾十上百。

要不是地方官負責,調任過去沒多久就發現了問題,再加上這個地方官謹慎,直接找上級要了人馬,他在鏟除神婆時才沒被一心擁護神婆的百姓乾掉。

這就是民智未啟造成的悲劇!

這樣的悲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那些百姓為了供養神婆,很多家裡已經窮得賣兒賣女了,他們是真沒有骨肉情了嗎?不是的,他們隻是被蒙蔽了,因為無知而懼怕,又因為畏懼哪怕自己都快要餓死了,也要捧一把米去供養神婆。

這案子背後是多少破碎的家庭!老大人們的心情都跟著沉重起來了。

老翰林說:“哎,所以我的意思是……不如先搭著這股推廣舊卷的東風,叫各地的縣學選出一個念誦官,每日不乾彆的,就在縣學門口念誦卷子。這應該費不了什麼銀子。明麵上也和啟發民智無關,隻是想要推廣舊卷而已,依然是讀書人的事,反對者不可能多。但老百姓守在那裡時時聽著,總能學到一二的。他們要是學到了,返回家中說給家人和鄰裡聽時,家人和鄰裡也受益。”

讀書能叫人明禮。科舉舊卷上的題目,尤其是那些策論文,往往又和國家大事有關。一個人隻要學會了禮,隻要知曉了家國天下,就算他們隻是一個種地的農民,那也不一樣了。至少至少,他們不會被一個裝神弄鬼的神婆騙了。

再有,如果治下的百姓有些眼界,某些地方官還敢懶政、暴/政嗎?那地的土豪還敢肆無忌憚地藏匿人口、變相圈地嗎?隻有地方官有所作為,一個地方才能被治理得越來越好。隻有地方土豪心存顧忌,百姓的日子才會真正好轉。

顏楚音在一旁聽得心都揪起來了。

原來國庫這麼窮!皇帝舅舅殫精竭慮,每日勤勤懇懇地處理政務,也無法確保每個百姓都能吃飽飯。原來吃飽飯這件事,對於很多人來說竟是這麼難!

顏楚音在心裡盤算著,反正自己有父母養著,私庫裡的那些東西儘都可以捐出去。就捐給皇帝舅舅好了,能叫國庫稍微充盈那麼一點點,那也是好的。

他陷入沉思的時候,臉上的表情立時就豐富了起來。

不知不覺間,老大人們停了交談,目光落在顏楚音身上。他們原以為沈昱是那種少年老成的人,頭一次知道這孩子在私下的場合會有如此活潑的一麵。

瞧他臉上的表情,明明一句話都沒說,但又好像什麼都說了。

真是有趣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