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機械(1 / 2)

許森記得這個農機廠曾經做過一次展覽活動, 便直接說道:“我們想參觀一下你們這裡的大型收割機。不知道方便嗎?”

參觀就是隻看不買的那種。

郭星辰聽了也並沒有不耐煩,“來吧。”

他們這裡畢竟是動輒起步價十幾萬的農用機械,可能一個星期都不能開張一單。

所以, 參觀就參觀吧。

但這一家人為毛都是長頭發?

劉邦祖孫三代的紮發法式是比較藝術性的, 一把皮筋紮在腦後。

嬴政還是堅持秦朝的發型, 頂多感覺太陽太大戴個帽子。

至於最後來的朱元璋,他也是明朝的束發。

而隻有一個現代短發發型的許森, 就好像是領著古代人來現代參觀的導遊。

郭星辰為自己這個有些二次元的想法感到幾分好笑, 他拿起一串鑰匙,對這些人道:“後麵去看吧。”

農機廠前麵是一片空地, 暫停的都是準備返廠修理的二手車或者是報廢車輛, 大型的收割機在後麵的院子裡。

為了防止太陽暴曬, 這些綠色、紅色、土黃色為主調的大型聯合收割機上麵搭著連排的不鏽鋼棚子。

走到一架綠色的高大收割機前麵,郭星辰轉身跟他們介紹:“這是今年的新款, 裕收三號,在去年二號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秸稈打捆的功能。”

哇!

無形的讚歎聲在眾人頭頂冒泡。

就連已經見過並且開過很多現代車輛的嬴政,也在看見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時震驚到失語。

如此龐大的器物, 一個高大的人站在他旁邊也顯得那麼渺小,完整的天鏡上, 小仙人和幾個皇帝站在這個綠色大車旁邊, 在位麵時空的人看來,就跟一小撮兒土坷垃一般。

徐霞客經過了一處小村莊,看見天鏡上出現的這一幕的時候,他正在一戶竹籬瓦舍的農家院門前借水喝。

主人家熱情的給他端來一碗水,笑道:“這是涼開水,先生放心喝。”

在知識不下移、各階層能以身上的衣服明顯辨彆出來的時代, 身著長衫的人在外麵總容易得到普通市井百姓的尊敬。

徐霞客道謝,雙手端著粗瓷碗把這一碗水一飲而儘。

冒著嫋嫋炊煙的廚房裡走出來一個老太太,對外麵的男人說道:“兒啊,你父親說家裡早飯要做好了,請先生在咱們家用一頓便飯。”

“先生,留下來吃頓便飯吧。”男人便也笑道,“我看這天鏡正好到精彩的地方,您是讀書人,對天鏡上的東西肯定比我們懂,若是能給我們講講,就是我們一家人的造化了。”

明朝萬曆年間,下層百姓比上麵的人對天鏡的接受程度更高。

天鏡所展現的是沒有教化的世界?天鏡上的女人都不裹腳穿衣暴露?

彆開玩笑了,對於他們這些種地都需要租佃彆人家的底層人來說,女人裹腳是一輩子都難以達到的的奢侈。

穿衣暴露的問題就更彆提了。

在農家,每當夏秋季節,直接光膀子在打麥場乾活兒的人比比皆是。

雖然這隻是針對男人來說的,但他們對穿衣服暴露不暴露的問題總歸沒有城裡人敏感。

這家農戶的孩子還咬著手指頭,一會兒看看徐霞客一會兒看看天鏡。

徐霞客笑了笑,點頭應允了。

很快,左右的鄰居都知道羅家人留下來一個讀書的先生一起看天鏡,紛紛提著自家的食物過來。

天鏡上的很多東西,他們看得都不太明白。

聽說讀書人什麼都懂,聽先生講講,能漲個見識就是這一輩子最大的機遇了。

其他地方,比如國子監茶館等地方,也聚集了很多人。

“我就不信,一群不知禮儀的野蠻人,能有什麼厲害的大家夥!”京城一家茶館中,一位翹著胡子的老先生神情輕蔑地說道。

“就是個注重奇技淫巧的蠻邦罷了。”有人說道。

許森根本想不到,他們正在聽郭星辰講解大型秋收機的時候,明清時空裡有這麼一批無論怎麼樣都看不上這些東西的人。

唐宋幾個位麵的情況要好很多,聽到那個拿著一串鑰匙的小夥子介紹那個機器,能把玉米棒掰下來直接打成子,充滿想象力的唐宋人士把天鏡當成一個天上世界。

“---這裡是出子口,”郭星辰指著一個高高凸起的倉鬥說道,“這裡大約能裝一畝半的玉米子。這裡,是吐秸稈的地方,直接就打成捆了,出來的東西可以買到收青儲飼料的養殖場,環保的同時還能創收。”

隨後,是司機樓裡麵的介紹,有風扇還有小空調,保證司機在高溫室外操作也不會被熱到。

看到這裡,農家院兒裡的人都懵了,向被大家圍在中心的徐霞客問道:“先生,他們的風扇那樣小,也沒有個那的把手,怎麼扇啊?”

徐霞客:鄉親們也太高看我了。

許森家裡沒有風扇,隻有空調,也難怪才看直播一兩天的明朝百姓們不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