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1 / 2)

接受了一塊牆壁能夠答疑解惑且收費的設定, 白廷繼續在孔廟內遊蕩, 卻見杏壇處又是一陣人滿為患。

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廟內的杏壇是為紀念孔子辦學設教而建造,是三間四麵敞開的建築。

白廷對其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是亭內“杏壇”二字的石碑,乃金代文人黨懷英所篆書。孔廟內的石碑在文/革時期被砸了九成, 這是為數不多一塊得以保存的, 據說當年砸碑的文盲紅/衛兵,看到碑上落款的“門生黨懷英書”, 他們大字不識,就認得一黨字,黨的東西可不敢砸,這塊“杏壇”才幸免於難。

白廷可不認為聯邦人會知曉杏壇在中華教育中的地位,亦或者了解石碑背後的故事。

估計又有什麼幺蛾子了。

果然,白廷上前, 見到杏壇中有白影搖曳,十分詭異。而眾人則或圍坐或站立於白影周身,細心聆聽, 極為專注。

白影處傳來一老者的聲音,蒼遒有力,震耳欲聾。

白廷也聽了一會。卻聽得稀裡糊塗。

什麼固相萃取後產生的二次反應, 什麼有色金屬的精度提純後結合,皆是白廷拆開都認識,合起來卻不知道啥意思的名詞。

白廷隻得詢問了身旁正在做筆記的男人。

男人晲了白廷一眼, 有些嫌棄。“噓,孔子正授課呢,專心聽講!”

白廷看著人群中央的白影,稀裡糊塗聽完課,沒忍住:“這講的是什麼?”

男人收拾筆記本,依舊是很嫌棄的語氣。“孔聖人一周授課四節,周一是《機甲的高端操作》,周三是《結構化學與量子力學》周五是《拓撲學小奧秘》周日是《人生與哲學》。”

白廷:……

良久,等到杏壇的人散去,白廷問神州係統:“剛才那白影是孔子?”

神州係統:“是也是,不是也不是。”

白廷:“說人話。”

神州係統:“那是孔子的影分身,NPC孔子需等景點【曲阜孔廟】至LV100後方能解鎖。”

影分身,嗬嗬。

白廷:“希望你們主神大人能少看點《火影忍者》。還有,我知道孔聖人在道德學說,政治學說,經濟學說和教育方麵都成就非凡,傳道受業解惑很正常,可為什麼他會《機甲的高端操作》和《結構化學與量子力學》這種課程?”

神州係統:“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白廷:“嗯?”

神州係統:“說明孔聖人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白廷:……

神州係統:“希望宿主也能維持不斷求知的精神,不要被時代淘汰。”

==

一旦接受了孔子傳道受業解惑的設定,白廷發現了新商機。

他跟蹤景點遊客情況時發現,有一部分遊客反複購買門票,回訪之下得知,其都是專門為上孔子的課。

白廷查詢係統得知,孔子的影分身共有十八個,一共教授七十二門課程。影分身的數量會隨景點的升級而解鎖,當然,也可以花費一筆不菲的聯邦幣提前解鎖。當然,孔子真身還是要景點達到LV100後方可出現,有錢也沒用。

白廷根據景點人數估測,意向調查和成本收入結構分析,最終決定提前解鎖所有影分身。

他按照每個孔子影分身教授的內容,設計了孔子學堂專用門票。

門票類似於月度卡、季度卡,但和普通的月卡季卡不同,其能進入景點的時間,為所選課程的日期。這樣一來能滿足部分求學遊客的要求,二來能讓景點分流,三來提高收入,可謂一舉三得。

這類門票一經推出,大受好評。

各論壇上關於【曲阜孔廟】的討論帖越來越多。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隻收孔子學堂專用門票》

《彆人家的男朋友送美容儀!送飛船!送手辦!我男朋友!送我二十堂孔子學堂課程!你敢信嗎!要分手嗎!》

《我媽和我說帶我去度假!我開開心心的前去!結果被送到孔子學堂學習?說好的華夏星是個極度放飛自我,享受樂趣的度假星球呢!虛假宣傳!我要舉報!》

==

與此同時。

中央星,聯邦疑難雜症研究治療協會。

負責會議工作的負責人唐升愁苦得像隻鵪鶉,無奈的看著顯示“對方已掛斷聯係”的通訊器。

同事小花走過來,默默拍了拍他的肩膀。“沒事,說不定達成被拒絕一百次,你就能解鎖新的成就。量變產生質變,質變最終變態。”

“你有沒有同事愛啊!”唐升忍不住仰天長嘯。

疑難雜症研討大會,是他們協會最具代表性的大會活動。從協會成立的第六年開始舉辦第一屆,至今共舉辦過一百二十屆,曆經了六任會長,每一任都有創新和改進。

可以說,疑難雜症研討大水,是他們協會的掌上明珠,門麵招牌,心中驕傲。

隻是到了這幾屆,這顆明珠開始蒙塵,招牌開始不保,驕傲也沒了往日的坦蕩。

一切都要從第一百一十屆大會開始追溯。

當時的大會已經吸引了全聯邦頗有影響力的高級醫者和身患奇症的病患。

病患可以在大會自由活動日找醫生就診。很多患者和家屬都對大會寄予厚望,而以往的案例,也確實有不少久治未愈的患者在大會上尋得生機。

誰料在那屆大會上,因為大會組委會審核不嚴等原因,混進了幾位騙吃騙喝騙錢的假醫生。這幾個假醫生藝不高膽很大,隨意承若病患“隻要錢給夠,保證藥到病除。”

病患和家屬以為撈到了救命稻草 ,出於對大會的信任,對幾個假醫生言聽計從。

假醫生給的皆是些有普通保健作用的廉價藥品,重新包裝後出售,本以為無大礙,未料恰好和幾個患者的病情相衝,病患直接在大會期間身亡。

一石激起千層浪。

大半個聯邦的目光都聚焦到大會上。

這年頭,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再加上喜歡嘩眾取巧的記者推波助瀾 ,大會的名聲一落千丈。

一時間,疑難雜症研討大會從廣受好評的活動,變成了“草菅人命”“有撈錢嫌疑”的活動。

那屆之後,協會痛定思痛,努力改進。不僅嚴把審核,對各項診斷情況也請專門專家複核。提高參會醫生的門檻和待遇,對所有參會病患積極跟蹤治療。

偏偏在這關鍵時刻,聯邦頗有影響力的大記者白舟寫了一篇關於“疑難雜症研討大會”的研討報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