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求保險,她準備了兩種方案。</p>
上火窯,跟下火窯。</p>
且試驗一下,看哪邊的磚最後燒出來質量更好。</p>
就在鄭曲尺教導窯工們如何燒磚、如何注意事項,甚至精準到一些小細節都沒有保留時,他們都很詫異。</p>
這個年代的工匠基本上對自己發明或創造的技藝都十分看重,更加注重其私密性,因為誰都不願意彆人不費吹灰之力就盜走自己辛苦研究出來的成果。</p>
可鄭曲尺的想法不同。</p>
一來,這些知識本就是幾千年文化沉澱積累下來的勞動果實,並非她個人創造,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沒毛病。</p>
二來,她也覺得有些東西如果人人都選擇自掃門前雪,那這個社會就無法被促進發展,尤其是鄴國已經夠落後了,斯大林都說過了,落後就要挨打。</p>
不想挨打,就得想辦法個人進步,國家進步,文明進步,最後又會將這些反饋到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身上。</p>
這磚想要燒製好,還得等好幾天呢,甚至燒好後也要晾一段時間,等溫度足夠低之後,才能出爐,否則誰去碰磚,誰就得被燙成“大腳蹄子”。</p>
鄭曲尺不想多等時間,於是她就想到另一種青磚的燒製辦法,進行一定程度的人工乾預。</p>
就是在磚塊快“燒熟”的時候,讓窯工從窯頂慢慢往窯內注水,水慢慢往下滲,遇到高溫,迅速變成水蒸氣,新鮮空氣就進不來了。</p>
然後等注水注得差不多了,就把窯重新封住,最後整個燒製過程就這樣完美結束了。</p>
而這種辦法會讓冷卻時間縮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甚至對磚體也有一定程度的益處。</p>
在等待開窯的過程中,鄭曲尺又抽空去了一趟曬場。</p>
她見泥工在費力踩泥、捶打,這一項著實太耗工力,而且效率太慢。</p>
於是她就召集泥工,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p>
就是在地麵先挖個大圓坑,鋪上平整的石頭,再將拌好的泥倒進去,然後牽來幾頭牛。</p>
將牛綁好,再給它們蒙上眼睛,將他們的牽引繩控製在泥坑範圍內,最後由它們來代替人力踩泥、攪拌。</p>
這個方法得到了大夥一致好評,甚至還就此打開了他們的新思路,打算就此沿用下去。</p>
定製泥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弄好後,接下來就是要進行塑性、脫胚了。</p>
因為鄭曲尺定製的是大尺寸,有彆於傳統土磚胚框,這就需要再重新定製一批模框,這倒不難,基本上在泥匠和泥的期間,她就找木匠提前弄好了。</p>
足足有百來個。</p>
一下要弄出十幾萬塊磚胚,工作量那不是一點半點的重。</p>
這一項脫胚的工作既繁瑣又辛苦,區區十幾個泥匠估計搞不定,於是穆柯直接在縣裡找來上百個閒人,就憑借著人數上的優勢,最後脫胚工作,三下五除二就給搞定了。</p>
時間就這樣又過去了十來天。</p>
終於,鄭曲尺期待、激動的第一窯磚即將現世。</p>
由於窯工有燒製瓷瓦的經驗,因此這一窯還算比較順利。</p>
但卻不算很成功。</p>
當鄭曲尺拿到成品後,仔細對比了一下現代的紅磚,內心有些失望。</p>
成型是成型了,就是因為磚體硬度不夠,還裂碎了一部分。</p>
……果然,用這種土胚磚做出來陶土磚,終究還是達不到標準。</p>
她對這種結果很懵懂,隻能求助於窯工詢問這其中存在的問題。</p>
窯工們將這一批磚拿來打量一番,又拿捶子敲碎了其中一塊。</p>
最後一番商討好,對她激喜的說道:“這燒磚的確比土胚好,這一次應該是燒過頭了,另外也是土質太黏,或許加上些沙土會硬結實。”</p>
不愧是專業的,隻這麼一會兒就找到了大部分原因。</p>
鄭曲尺從來不輕視任何人,所以她也時常願意跟工匠們商討一些專業上的問題,因為有些實際問題,有時候也靠不上過去經驗了。</p>
有機會她還是得多看看這個世界的相關建造業書籍,多了解,增漲見聞,補充空白知識與常識。</p>
“我另外定製了一批磚胚,麻煩到時候你們繼續再開一窯燒製了。”</p>
窯工們這會兒奔頭十足,都很激動的朝她點頭。</p>
“哪裡哪裡,下一次,我們定會總結出這一次的經驗,會燒製得更加小心謹慎些。”</p>
這還是他們第一次燒磚,雖說燒出來的磚體不足以叫他們驚豔,但是這種成功製造出一樣新奇玩意兒的成功感,卻叫他們心潮澎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