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負俗之譏(1 / 2)

同桌的郭圖正要附和, 敏銳地捕捉到郭嘉的不尋常反應,連忙改口:“怎麼突然提到崔家這位。”

“今日不是我從兄的老師——何邵公(何休)的忌日嗎?”縹衣士子感慨道,“我從兄去拜祭恩師, 還未回家……這崔頌, 說來也算我從兄的師弟了。”

郭圖頓時八卦心起。眼前這位縹衣士人的堂兄,姓嚴名導,字仲明, 與那位年輕的冀北名士師出同門。

“怎的,嚴仲明與崔小郎有齟齬不成?”

“這是自然。崔頌仗著自己少有才名,素來眼高於頂, 不將師兄們放在眼裡。可他那才又當得幾分?不過是年紀小, 長者們為了勉勵他,故意誇大了。那所謂的名賦,要是與真正的名士之作相比,豈不貽笑大方。”縹衣士子評頭論足道,“偏那崔頌, 不僅擅長討老師的歡心,老師死後, 為了揚名, 他竟以父禮守孝三年……”

縹衣士子說到興頭, 突然聽到一聲沉悶的撞擊聲。

郭嘉將酒樽放下。因為不曾刻意控製力道,陶製的杯底與桌麵磕了個正著, 發出的聲音正好打斷縹衣士子的話。

“是否名不副實, 姑且不談——以你之意, 尊重恩師,以父禮待之,此舉竟是錯的?”郭嘉淡淡道,當他看向對方之時,烏黑的瞳中仿佛藏著一隻在黑暗中發亮的箭鏃,直刺人心,“嘉,還是第一次聽到這般高尚的抨擊之語。”

郭圖差點沒把口中的酒一口噴出。

他見鬼似的看向郭嘉,似要在他的臉上看出一朵花來。

這位小爺平素不愛管閒事,哪怕再怎麼不喜,頂多心裡笑一句“此人腦有疾,無需理會”,不會浪費口舌與對方糾纏,怎的去了一趟西北,竟改了性子?

更何況,這也不是縹衣士子第一次抨擊崔家頌郎了。上回郭嘉聽了一耳朵類似的話,不過說了一句“此人非君子,勿要深交”,並未和對方當麵撕扯,今日怎麼……

縹衣士子自覺被人駁了麵子,不禁發出一聲冷笑:“他的師兄們誰人不知,崔頌自幼習武,身強體健,幾乎不曾生過病。既如此,又怎會在守孝的時候一病不起?竟還高調地請名醫診治,生怕彆人不知。從古至今,隻聽說過為父母守孝而形體消瘦的,為老師弄出這麼大的陣仗,不是沽名釣譽是什麼?”

“既是以父禮守之——‘為父守孝而病’能得世人誇讚,‘為師守孝而病’怎就要被詬病?同是‘父孝之禮’,父親當得,而老師當不得?”

見縹衣士子有些語塞,郭嘉接著道,“若說為師守孝而病乃是沽名釣譽,那口口聲聲地宣稱自己對恩師‘像對父親那樣’,卻不能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反而將自己的老師和父親區彆對待的,豈非更加沽名釣譽?”

縹衣士子臉色一變。

陽翟的鄉人們都知道,他的堂兄嚴導以純孝著稱,敬長輩,重師道。其中最為人稱讚的,就是他在父親頭七的靈堂上哭得嘔血的事跡。可是同樣以重師道聞名的他,在恩師去世後,隻為恩師服了三個月的“齊衰”。原本為老師守“齊衰”禮也算十分隆重,值得稱道,可前有他“為父哭靈嘔血”,後有崔頌三年的“斬衰”禮(最重的守孝禮節),對比之下,堂兄嚴導為人稱道的“尊師如父”便顯得有些不對味。

郭奉孝此語……分明是在影射他的堂兄。

不等縹衣士子找到辯駁的話,郭嘉擲盞起身。

“以五服之禮作談資,是為不孝;對他人所哀之事心懷惡意,妄自譏議,是為不仁;四處宣揚,毀謗他人,是為不義;背後誑語,出言不遜,是為無禮。”

“此等——不孝、不仁、不義、無禮之徒,與之對坐,便是這酒肆的酒香再濃,亦令人作嘔。”

言畢,攏袖即走。

郭圖嚇得連酒杯都握不住了,趕緊起身追在郭嘉後頭。

在追上郭嘉之前,他腦中的念頭轉了幾轉。

他很清楚郭嘉的性子——“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1]”,今日竟能引得郭嘉如此發怒,不知道這崔家頌郎,何時得了郭嘉的青眼?

行至人煙稀少之地,郭嘉放慢步伐。

“公則緣何跟在嘉的後頭?”

郭圖將冷冰冰的手籠在袖中,快步上前與他耳語。

“辛仲治(辛評)來信,今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良禽擇木而棲,不若我們尋一明主,助其逐鹿,不僅能夠一展宏圖,還能庇蔭後人。”

郭嘉無動於衷,笑道:

“若為匡國,君可出山;若為安身,則時機未到。”

郭圖不讚同道:“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早日投效,方能讓明公牢記你的功績。”

郭嘉不以為然,但沒有立即反駁:“依你之見,應當投靠誰為好。”

“四世三公的袁家,袁本初。”

……

在驛站的崔頌結結實實地打了個噴嚏。沒多久,又打了第二個。

方才進門送湯水的甘姬關切道:“公子,需要再添置一件衣服嗎?一會兒我喚喬姬過來為您診脈。”

因為對喬姬心生戒備,崔頌本已放棄讓喬姬為戲誌才治病的打算。然而今天知道了戲誌才身體的真實情況,經甘姬這麼一提,他又改了主意。

聊勝於無,哪怕喬姬並不值得信任,讓她為戲誌才看看,做個參考也是好的。

“喬姬在何處?”崔頌問。

“婢子不知。”甘姬道,“我去尋她。”

甘姬出了門,不一會兒,獨自一人回歸。

“公子……我找遍了驛舍,並未尋見。許是她有事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