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地產的方向由萬眾集團和秦氏集團把控方向,通力合作,江勤並不參與決策。
畢竟有他給的商城手冊3.0,傻子也不會走錯。
何益軍可不是傻子,他精得很呢,連江勤想偷鋼筋都猜得到,還能查清楚原來一家人裡隻有自己是個外人,這麼謹慎的人,走錯很難。
而江勤的目光,此時仍舊放在互聯網賽場上。
自打飯點崩盤之後,餓了不的市場份額就開始回暖了。
因為在得知飯點是被拚團針對了之後,段文釗在姑姑的授意之下,直接當機立斷,把自己的資源、裝備和騎手打包送給了餓了不,換了股份。
飯點被打爛了,賣都沒人買,這種做法是最合適的了。
而且有句老話說的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不過即使餓了不的業務回暖,他在大學城市場的份額也還是略低於拚團。
沒辦法,拚團外賣有一大波的獨家商戶和專屬套餐,而且學生大部分還要用拚團到店看電影、唱歌、聚餐、開房學習。
如果是按照的這種趨勢來看,拚團統一外賣市場不過早晚。
但五月初,一則新聞讓整個外賣市場的局勢突變。
餓了不拿到了阿裡五個億投資,遠超餓了不先前的融資總額,而阿裡也成為和騰訊並列的股東,讓整個投資圈一片嘩然。
“我草,資本要聯手了嗎?”
“我看出來了,這是要針對拚團啊?”
“廢話,這麼明顯還用看嗎?你什麼時候見過阿裡和騰訊聯手?”
“可是之前互聯網大會的時候,網上不是還有圖片流出,說江勤和馬芸整個酒會都在抱著肩膀聊天?看著關係挺不錯的啊,話又說回來了,兩隻馬不才是關係惡劣的一對兒?”
“聊天是聊天,生意是生意,能把公司做這麼大,怎麼可能因為交情就不賺錢了。”
阿裡對餓了不的投資,掀起了軒然大波,甚至被頂上了微博熱搜。
因為此時的餓了不,同時擁有了三位股東。
除了阿裡之外,還有一個是大眾點評,另一個則是藏在大眾背後的騰迅。
阿裡係和騰訊係這幾年一直都不對付,這都是公開的秘密。
騰迅想入侵電商領域,分一杯羹吃吃,而阿裡想吃社交圈的流量,哺育淘寶,這兩個巨頭這些年一直在暗中較勁,誰也不服誰。
但這一次在外賣賽場上,他們卻出現了為數不多的默契,押注在了同一個平台上。
儘管在投資過程中,誰都沒提起拚團,但傻子也知道,他們這是打算聯合圍剿拚團,撕開生活領域的缺口,不但想吃掉外賣市場,還要把到店團購和社區團購的市場從拚團手中解放出來。
阿裡打算利用餓了不,增加支付寶的付款場景。
而騰迅則希望餓了不能夠反哺大眾點評,盤活在團購領域的投資,搶掉拚團的團購市場份額。
餓了不此時簡直是光環加身,榮耀四方,讓其他圈內投資人一看一個不吱聲。
但細細分析下來,阿裡和騰訊的選擇也是有道理的。
從團購時代一直到外賣時代,沒有人能在江勤手底下堅持一輪,但餓了不堅持住了,對於他們來說,餓了不就是希望。
換句話說,比起餓了不創始人張煦豪的光環加身,真正耀眼奪目的那個,還是江勤。
拚團的體量趕不上阿裡,也趕不上騰迅,隻能算是第二梯隊的互聯網企業,但在生活服務領域,兩家巨頭卻對它無可奈何,隻能選擇聯手才敢去一較高低。
如果說張煦豪是兩家大廠選擇的勇士,那麼江勤就仿佛是那個讓眾多勇士折戟的惡龍。
而這次的融資新聞一出,關於張煦豪的采訪就在網上鋪天蓋地的出現了。
“張總,有人說您像極了曾在團購市場中殺出重圍的江勤,連企業的發展路徑都差不多,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我的員工也經常這麼說,但我不想成為第二個江勤,我要做第一個張煦豪。”
“那麼在外賣市場,您有信心贏過拚團嗎?”
“我們和拚團外賣的發展路徑不同,餓了不走的是專業外賣路線,每三公裡設定為一個業務圈,能讓用戶最快拿到餐品,和拚團那種以商圈為輻射中心的配送不是一個路子。”
荷包鼓起的張煦豪腰杆都硬了,在麵對記者的采訪中侃侃而談。
而記者們在聽到這個回答之後則麵麵相覷,心說這話放的夠狠啊。
餓了不走的是專業外賣路線,能讓用戶最快拿到餐品,潛台詞就是人家拚團外賣不專業,餐品送的慢唄。
好好好,火藥味四起了,看來外賣市場要再熱鬨一回了。
果然,在五一小長假結束之後,手握五億資金的餓了不迅速下場,不斷開始擴張。
但是,他選擇的擴張路徑卻出乎了很多人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