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038章驚雷(1 / 2)

庾蘭澤曾遊曆天下,交友甚廣,這次給賀星回推薦的五個人,除了瞿英之外,另外四人也是一時名土。

他們各有各的故事,相同點卻是都同樣的落魄。

其中有一個朱明的,之前曾經出仕過,可惜朝政為世家所把持,他空有一身才乾,卻根本沒有用武之地,於是憤而辭官,棄文從商,竟也做得有聲有色。據說還與慶州有生意往來,他與庾先生也是這樣相識的。

這也是四人之中,賀星回最看重的一個,,她打算把人塞進戶部,將來進行商業改革的時候應該用得上。

另一個讓賀星回注意的,是一位從雍京趕來的名士。說是名士徐倫,但其實隻是在北地薄有名聲,,燁京這些世家是瞧不上的。畢竟在大宣南遷之後,北地遭受戰火口口數十年,幾乎沒有一天的安穩日子過,文脈幾乎已經斷絕。

據庾先生說,徐倫得知他辦了一個書院,大喜不已。這回過來,除了為自己謀一份出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將北地所有的讀書種子都帶來了,免得在北地繼續耽誤下去。

這些學生對北地充滿感情,對世家頗多不滿,賀星回已經打算好了,,以後等他們入仕,就全都送回去建設北地,將那塊地盤從北地世家手中奪過來。考慮到當地的民情,這應該是很容易的事。

還有一個叫陸繼善,是四人之中唯—一個世家子弟。他的家族,就是南派世家之中聲勢不小的那個陸家,因為是旁支,在家族之中並不受重視,反倒必須要聯姻為家族助力。誰知家中為他求娶一位名門淑女時,他卻意外相中了對方新寡的姐姐。

因為婚事遭到三個家族的反對,他索性帶著那女子私奔離家,雙方就此決裂。但看他的樣子,儘管這些年來失去家族支持,舉步維艱,卻並不為自己當年的選擇後悔。

最後一人名喚劉貞,是四人之中最不起眼的一個,他是慶州人,受惠於賀星回這些年在慶州實施的種種政策,衣食無憂,能買到許多便宜書籍,與其他土子交流也比彆處更容易。聽說賀星回需要人幫忙,他立刻就收拾行李來了。到了之後第一句話就是∶還缺人嗎?缺多少我都能叫來。

聽說大家都想來,隻是怕才能不足,幫不上忙反而給她添麻煩,這才先派了他來打頭陣。

賀星回的語氣也是輕鬆的,這倒不急,我正準備改革科舉,以後寒門士子也可以參考。叫他們等著今年的考試吧,到時候正兒八經地跟那些世家子弟比拚一番,豈不更有趣?

瞿英在一旁聽著,心道她對慶州士子倒是信心十足,於是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來,殿下,臣入朝之事,應當不急吧?

怎麼?先生還有事情要處理?可需要幫忙?賀星回忙問。

瞿英本來想直說自己要去慶州一趟,親眼看看那裡現在的模樣,但轉念一想,又覺得留個驚喜也好,便順著她的話點頭,是有一些私事,我還能應付,隻是要費一些時間。

那先生儘管去忙吧,朝中之事暫且不急,怎麼也要等科舉改革的事情落定之後,才會考慮這個。賀星回說。

瞿英也不奇怪。他們幾人既然有心入仕,自然十分關心朝廷的動向,畢竟這關係到他們自己之後的前程。

戴曄被她要求回家修養的消息沒有遮掩,他們也已經打聽到了,莫說是瞿英本人,就是剩下那四個人,也都猜到了吏部尚書這個位置是為他預留的。

戴曄一時半會兒應該不會請辭,瞿英就還有很多時間。

既然提到了這事,瞿英也就順便替外麵還在接受中書令大人考核的四個人問了一句,不知殿下打算如何安置他們?

自從得知瞿英有了去處,其他人肉眼可見地變得焦躁了一些,想來也是在為這個問題發愁。

這個問題沒什麼可遮掩的,賀星回索性把人叫了進來,問過韓青的意思之後,便對他們道,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際,諸位入朝之後,必然都能一展長才。不過眼下,有一件更緊要的事,想托付給諸位∶暫且先入職禮部,給我當一任學官,不知諸位先生可願意?

科舉改革的消息,至今仍隻有中樞重臣知曉,並未傳開,韓青便代為解釋了一遍,是要他們去各州巡考,以便篩選各地士子,隻有通過了這一次考試,才能獲得入京的資格。

頭腦最靈活的朱明立刻就反應過來了,殿下,到了地方上,是所有人都能報名參考嗎?

正是。賀星回點頭。

眾人都反應過來了,這意思是,寒門士子也能出頭了!

寒門這個詞,聽起來似乎很容易造成誤解。但事實上,當下所謂的寒門,既然帶著門字,那自然也是有門第的。

世代經營鄉裡的小地主,祖上曾經出過高官後來落魄了的家族,以及因為經商等緣故發達了,願意扶持家中子弟讀書的人家.他們薄有資產,卻沒有底蘊,連能夠買到的書都不多,與世家中間自然隔著一層天塹,所以雖然也讀書明禮,但想要出頭卻難上加難。

從前這些寒門士子想要出仕,隻有兩個辦法∶要麼如範一通那般,依附世家做一段時間的幕僚,由東主推薦入朝;要麼就在山野之間著書立說,培養名望,等待朝廷的征辟。

要不,怎麼庾蘭澤請來的這些人個個都是一時名士呢?

正因為自己經曆過,知道有多麼辛苦,多麼艱難,此刻聽說賀星回要讓寒門士子也參與考試,他們心中的激動之情,自不必多言。

這還有什麼不應的,幾人紛紛應諾,我等願意!

就連身為世家子弟的陸繼善,也被帶起了情緒。他雖然出身世家,但這些年卻沒少被打壓,往來結交的也隻有寒門士子,對於他們的遭遇是感同身受。

甚至正因為出身世家,他的膽子也比彆人大得多。其他人隻高興於寒門終於可以出頭了,陸繼善卻有一種十分微妙的預感∶世家恐怕要倒大黴了!

....

開明元年正月初八。

新年第一次大朝會,賀星回就直接扔下了一道驚雷。

她要改革科舉!

雖然隻是多加了一道考試的程序,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這是要讓寒門士子出頭。滿朝出身世家的官員,聽到這種事,都忍不住皺起眉頭,生出了一點薄薄的危機感。

但一時也沒有人出列反對。

像這種大事,通常都不會直接拿到大朝會上來討論,而是先由三省六部的重臣們商議過,有了簡單的條例,再拿出來讓大夥兒查缺補漏。

雖說也不是沒有過皇帝生怕被反對,索性不經中樞,直接在朝會上直接提出的先例,但賀星回上位以來,倒還沒有乾過這種事,何況隻看幾位重臣平靜的臉色,就知道他們都是知情的。

那他們還要不要反對,反對的話該怎麼說,就是一件需要斟酌的事了。

等大佬們的嫡係先說話。

這也是朝堂上的慣例了,有些話,重臣們當著皇帝的麵不方便說,就會在大朝會上讓下頭的人開口,自己再居中轉圜,不管事情成與不成,至少氣氛不會鬨得太僵。

沒有人相信他們是真的讚同這項改革。

然而左等右等,站出來說話的竟然是吏部侍郎,殿下,臣以為此事不妥。

哦?這話怎麼說啊?賀星回問。

吏部侍郎道,寒門士子與世家子弟所學不同,若是放在一起考試,恐怕對他們沒有好處。臣以為不如分開,各考一科,互不乾涉,如此自然萬事大吉。

聽起來倒是有幾分道理。賀星回笑著點了點頭,那等到選官的時候,是不是也要分開,互不乾涉呀?

明眼人都能聽得出,她已經很不高興了。但這位吏部侍郎顯然是早有準備,麵對這樣的狀況,依舊侃侃而談,的確如此。世家子弟學識豐富,適合總領大局,而寒門子弟熟悉庶務,適合負責具體的執行。如此一來,所有人都能被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上。

賀星回注意到,隊列之中有不少人都在點頭,顯然很讚同這個方法。

她側頭看了一眼,讓春來將名字幾記下。

這話聽起來荒唐,但賀星回很清楚,在科舉製度剛剛出現的最初,情況的確就跟他說的差不多,一樣的考試,世家子弟優先錄取,寒門子弟隻能瓜分少數幾個名額;一樣的選官,世家子弟可以任清貴要職,寒門子弟則隻能擔任副手,負責各種繁雜的庶務。

甚至在當時,還將官職分成了清官和濁官兩種,世家子弟隻任清官,寒門子弟隻任濁官,二者絕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