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章 底定(1 / 2)

林貌舉手之後,大事便已底定。劉博士左右看了一看,隻問了一個問題:

“那這麼說,外星的‘樣本’怎麼解決?”

“金星的生命並不適應於地球環境,暫時不必憂慮。”李先生很簡潔的回了一句:“至於其餘的星球,也不是我們能考慮的了。”

他躊躇了片刻,還是決定透露一點小小的、無傷大雅的消息:

“在八個月之前,西北實驗室裡的托卡馬克裝置成功點火了,能量的輸入\輸出比,達到了1:10以上。”

“什麼輸入輸出……”劉博士忽的倒吸一口涼氣,相當之不體麵的瞪大了眼睛:“可控核聚變成功了!”

能量輸入輸出比進入一比十以上的區間,意味著困頓於實驗室內數十年的可控核聚變技術終於越過所有理論上的阻礙,確鑿無疑的證明了聚變路線經濟上無與倫比的優勢;而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數代人對能源所抱有的一切期待,也將借此逐一落地,爆發出難以預料的潛力。

——這玩意兒是真·無限能源,但凡有那麼一丁點影子,都會對現在的局勢——無論是國內,還是世界——造成無可想象的影響。

當然,即使在實驗室中掃清了一切理論上的障礙,實踐落地也是極為漫長的過程。沒有成熟的聚變技術必然極為昂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它所能應用的範圍,必定局限於某些高精尖的領域。

譬如,航空航天。

劉博士當然不算什麼航天業業內人士,但高級知識分子的敏感還是有的。她當然清楚,那種輕便、小巧、能源無窮無儘的可控核聚變,對極度重視動力的航天事業,其影響是無論如何誇張也不為過分;某種意義上,這幾乎可以算是改寫了幾十年航天事業的所有邏輯——一旦可控核聚變大規模的應用入飛行器中,那麼廉價的、高效率的、有利可圖的遠距離航天便會成為可以預見的現實了。

一旦有利可圖,一旦前景可以預見,那麼國內充沛之至的工業能力、漫溢到無處可去的資本,就無疑是發現了一塊取之無儘用之不竭的藍海,可以供他們大舉進入,攻城略地。而僅以資本內卷的習性來看,那恐怕用不了幾年,他們就真能把這玩意兒推入千家萬戶,折騰出意料不到的變故來。

先進的生產力是一回事,被大規模推廣的先進生產力又是另一回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憑借這一套起家的組織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如此看來,組織內對於“天人之誓”,那種此起彼伏的反思,不可遏製的憂慮,也就不難預料了。李先生敢頭一個提出緩和、利用的方針,怕不也是受到了某種暗示。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個聽到風聲的人,當然得第一個準備嘛。

李先生又道:“我理解你對於外星樣本的憂慮。但技術進步到了這一步,大環境牽連著小環境,也不是我們能阻止的了。與其螳臂當車,不如有個心理預備。”

他歎了口氣:“……歸根到底,人類生產力的進步是大道理,大道理管

著小道理,實在沒有拒絕的理由。”

隨著人類技術的爆發式進步,太陽係幾顆主要行星不可避免的要被納入重點考察的範圍,設若真有什麼奇特的地外生命,那也逃不脫這樣細致的搜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