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控製不住的越界情結(下)(1 / 2)

宋時明月 神話王朝 4510 字 7個月前

第六十七章 控製不住的越界情結(下)

這年代,宋人把遼國看做是猛獸橫行的地方,出使遼國的使臣臨行前都舉辦類似葬禮的送彆禮,沒想到趙興如此膽大,不僅深入遼國,還帶回了幾個“頭下兵”。< 重生之動力時代最新章節 >

從唐代開始,契丹人就把搶劫中原百姓當作致富捷徑,他們讓那些身強力壯漢人俘虜自己建立城鎮,命名為“頭下城”,契丹軍事貴族們則從頭下城挑選私奴成立私甲,稱之為“頭下兵”。頭下兵親屬則稱之為“頭下戶”。這種習慣他們一直保持到宋代,被擄掠的宋人也在建立“頭下城”——現代,主流輿論用漢語稱之為“民族大融合”的典範。

在遼國,“頭下兵”屬於精兵,因為他們的奴隸待遇,所以屬於一次性消耗品,軍法嚴苛,不勝則死。為此,他們每戰都打的特彆凶橫,成為各國所畏懼的死士。

他們是群棄民,他們沒有明天,所以他們格外桀驁——民不畏死,還有什麼可令他順從?

但現在,這名頭下兵卻表現得很順服,趙興一聲吆喝,他二話不說就走出去,溫順的令蘇軾難以置信。

“嗯,不僅去了遼國,還去了高麗,高麗翡瓷就是這趟的收獲”,趙興顯得情緒低落,他懨懨地回答:“這兩個國家……恩師,這兩個國家對恩師的詩詞都很……追捧,對,是這個詞,追捧。不過,我認為,恩師最好不要知道——遼乃敵國,高麗外邦,這事傳出去,怕有大麻煩。”

蘇軾當然明白了,倆倭鬼在他身邊伺候,雖然日本人都驕傲地寫進自己的曆史,可他從不提。這種事趙興要不提醒,他反而要提醒對方注意。

閒聊了幾句遼國高麗風物,趙興不經意地問:“恩師,你寫了‘刺牛”,就我當日在院中殺牛那破事,恩師也寫進文章裡了?……我倒希望學士把那份文稿毀去!” 宋時明月67

“刺牛”一文,蘇東坡按類似石鐘山記的寫法,寫得像一篇科學考察報告。除了寫趙興的冷靜外,還記述了趙興的解釋——為什麼從脖頸一劍刺去,就能讓牛無聲無息死亡。雖然他在文中沒有渲染,但蘇東坡何人?即使他不渲染,趙興引劍刺牛的行為也讓他寫的驚心動魄。而趙興刺牛後,帶著淡淡微笑,溫柔擦劍的行為更令人毛骨悚然。

宋代是什麼時代,這是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文人詩歌相酬是風雅,身配一把劍則是武夫。趙興在刺牛過程中顯得極為冷靜,冷靜地近乎於冷酷,傳揚出去,有哪個文人還敢跟他交往。

蘇軾隨口反問:“現在,我的文章敢輕易示人嘛……啊,我明白了,原來,勝之哭著從後堂裡,她是跟你在一起。”

蘇軾聰明,馬上知道了緣由:“那篇文章隻有徐知州的寵妾勝之看過,當時,其餘那些寵妾隻顧玩賞雪堂,獨勝之將那文章看了又看……可你跟勝之並不熟,難道——?不,我不信你跟她有私情。”

趙興尷尬的一笑:“我跟勝之那小女娘隻見過一麵,但她剛才在後堂卻求我收留。求之不果,便高歌而去。”

“這事你做得對啊!”蘇軾語重心長叮嚀:“徐知州,那是你的‘座師’——雖然現在禁止這稱呼,隻準稱‘天子門生’,但私下裡大家還是認這份關係的。你以座師之妾為婢,恐怕,你隻能遠逃海外,才能躲過啐罵。”

蘇軾的意思是說:如果趙興一意孤行,會給社會帶來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輿論壓力和一直以來都麵對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我也如此認為”趙興懨懨地回答:“算了,不提這個,我從倭國帶回來一部大書,叫‘源氏物語’,老師可願看看。”

《源氏物語》成書於何時已無可考證,但80年前,它便被倭人相互傳抄——用中文。趙興看到這本書後,覺得不能任由倭人拿去中國文學作品,一點不付版稅就開印。作為補償,自己也該拿走倭人這部書印刷,還要回頭賣給倭人,這才叫有來有往。

目前,這書稿的雕版工作已經開始,趙興打算印它幾十萬冊,一半在國內銷售,一本讓倭人買回去——嘿嘿,自己的書,還要花錢“進口”,想必數百年後,倭人想起這事都要氣死。

但是,他不知道文字獄過後,該書內容是否犯忌,因而先給蘇軾過目一下,讓這位大文豪把把關。

這本一下將蘇軾吸引過去,以至於連趙興何時告辭他都不清楚。等中午時分,他肚子餓了,這才將目光從書中移開,而後,他發現整個大院隻剩下三名男仆,一位是昨晚見過的那名“頭下兵”,另一名垂垂老翁似乎是“頭下兵”的父親。還有一位高麗人打扮的武師守在門邊,望向他的目光很熱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