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第 159 章(2 / 2)

“就是那個傅青主?”四爺挑了挑眉,嗤笑一聲回道,“能請動他的兒子,二哥倒是有本事,那老爺子沒有和兒子斷絕父子關係?”

“山人自有妙計。”太子笑的更開心了,他既然挑了傅眉當山長,自然有法子把人弄過來,傅山是個軟硬不吃的硬骨頭,傅眉的脾氣可沒那麼硬。

再說了,他能在書院教書,他的兒子為什麼不能當山長,同樣從事教育業,誰比誰高貴?

傅山,據稱於學無所不通,警示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於書畫醫學,在三晉之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稱醫聖。

不過這人醫術雖好,卻不以行醫為生,他出身官宦世家,家學淵源,據說傅家先祖連續七八代都有治書成家,在讀書人中地位頗高。

尤其這人是個有本事的,崇禎年間,山西有個官兒捏造罪名誣陷他的老師,直接將人下獄,傅山一怒之下直接聯合數百名生員聯名上書,還帶著一群生員在京城四處發傳單給他的老師鳴冤,當時就轟動了整個京師。

那個時候會用輿論手段的可沒幾個人,可見他的厲害。

傅山在老師被平反之後就返回山西精心治學,不光讀儒家的經史子集,連佛教的佛經也沒有落下,後來山西動亂不斷,明朝滅亡,這個硬骨頭先是寫下“哭國書難著,依親命苟逃”,又拜五峰山的道士為師,穿紅色道袍號朱衣道人,明目張膽的和入關的清朝廷作對。

朱衣,朱姓,隻要不傻都能聽出來是什麼意思。

這人反清的心思從來沒打消過,終順治一朝鬨騰出來不少事情,偏偏他又真的有才又會經營人脈,他們家汗阿繼位後要籠絡人心,尤其是這些明朝遺老,無比讓他們沒了反清複明的念頭,不光開了鴻儒博學科,還招領各地三品以上官員推薦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這人傅山被推了,卻死活不肯進京,那叫一個能折騰。

以病拒絕參加考試,在皇帝恩準免試、授封“內閣中書”之職時不叩頭謝恩,差點把他們家汗阿瑪氣個半死。

但是生氣也沒辦法,要籠絡人心,就得憋著任他們撒野,不光不能降罪,還要表現人君的大度,要優禮處士,於是詔令“傅山文學素著,念其年邁,特授內閣中書,著地方官存問。”。

老爺子回到山西之後,不少地方官都去拜訪,不過人家不光對皇帝擺臉色,對地方官一樣愛答不理,彆人稱呼他“內閣尚書”,他自稱為民,把那些地方官尷尬的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鑽進去。

直到現在,傅老爺子還是和官府勢同水火,簡直就是那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太子沒打算從傅山身上下手,老爺子年紀大了,萬一不小心戳到他痛處再把人氣出好歹,最後挨罵的還是他,機智如他,直接請了老爺子的長子傅眉當書院的山長。

山西人不樂意家裡的孩子進學堂,一方麵是商賈之風盛行,另一方麵就是這地方窮,有錢人不樂意送孩子學習,窮人又交不起束脩,於是惡性循環,越來越窮。

那些隱居的大佬們也不會送孩子去鄉裡縣裡的學堂,不管什麼時候,讀書人都有自視甚高的毛病,如果在京城,國子監有學識淵博的老師教導,他們可以把孩子送過去,現在把孩子送到國子監就是政治不正確,送到鄉裡縣裡的學堂,那些夫子還沒他們自己有本事,不如自己來教。

總之就是,越教不出好學生,書院越沒落,書院越沒落,就越教不出好學生。

官員的考核和所治之地考中秀才舉人的人數有關,山西這邊的官一直拿不到政績,自然也越來越不上心,所以在太子提出要在五台山建立書院的時候,鄂倫岱還沒有發話,官場上下就迫不及待的答應下來。

甚至怕太子爺尋不到合適的地方,另外找了一大片比之前定下的地方還要好的地皮來供太子折騰。

太子爺也不全是自掏腰包,書院不隻買地皮蓋房子花錢,後續投入更多,於是,機智的太子殿下在房子沒蓋好的時候就讓人弄了塊巨大的石碑,把他和鄂倫岱的名字還有他們捐贈了多少錢寫上去立在五台山腳下,讓所有到五台山禮佛的人都知道,太子殿下和巡撫大人自掏腰包,要在五台山建書院,要為山西的學子做貢獻,收徒不要束脩,隻看資質和意誌力。

這年頭,乾哪一行都要名聲,為山西學子做貢獻那麼好的名聲沒有人不心動,山西這地方說窮很窮,說富也是真的富,商人不是傻子,看到碑文後為了和朝廷攀上關係,自己就會捧著銀子過來捐錢。

隻要錢到位,其他的都不叫事。

太子心裡想的美,等他把建書院的錢弄到手,回頭到京城就去戶部報賬,等戶部把他掏的那些錢補上,相當於他一分錢不花就辦了座名揚天下的書院。

書院不光要有硬件設施,師資力量也要跟上,請不動傅山沒關係,有傅眉當山長一樣是個活招牌,那麼大的書院,老師少了也說不過去,那些告老還鄉的大臣,隱居山林的大儒,有一個算一個都得想辦法弄出來。

書院不是朝堂,那些為前朝守節的人可以守一輩子,他們的子孫後代總得謀前程,教書育人是積德之事,朱彝尊當個技校的校長都想著法子給那些學生傳遞爭奪話語權的意思,他不信那些隱居的大儒不在意朝堂上的話語權。

不管他們的出發點是什麼,隻要肯出山,這一局就算他贏了。

他辦到了他們家汗阿瑪辦不到的事情,如此優秀,不愧是他。

作者有話要說:太子:驕傲突破天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