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第 107 章(1 / 2)

大唐其實很少關注南方的事情,因為當年文成公主和親,大唐跟吐蕃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蜜月期,要不然王玄策也不會再吐蕃借人然後滅了天竺一國,李治登基之後,吐蕃也很是不安分了一陣子,畢竟,比起威名赫赫的李世民,在吐蕃人眼裡,李治明顯是個軟柿子。不過,這幾年吐蕃跟大唐之間也就是小範圍的摩擦而已,真正要打,雙方其實都有些虛。大唐真要說起來,戰鬥力其實是要勝過吐蕃的,但問題是,那邊地處高原,若是上去,高原反應就足夠大家喝一壺的了,也就是說,吐蕃的軍隊可以衝下來找你的麻煩,而你想要反過來找吐蕃的麻煩,那顯然不靠譜。

而吐蕃呢,也是瞧著大唐如今蒸蒸日上,當年文成公主入藏的確帶去了大量的先進技術,不過要消化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另外就是,跟著文成公主一起傳入吐蕃的佛教如今也在吐蕃上層盛行開來,與吐蕃原本的宗教難免產生了一些衝突,大唐對突厥,對西域,乃至對高句麗的節節勝利,還有與吐蕃接壤的益州之類的地方發生的變化也讓吐蕃那邊有些心虛,他們如今很想要再求娶一個公主,不過,李治如今適齡的公主可不值錢。值錢的那個呢,年紀卻還比較小,吐蕃要是貿然求娶,估計也就是隨便找個宗室女打發了,吐蕃未必能占到什麼便宜。

而六詔那邊嘛,大唐固然懶得理會他們,不過,吐蕃那邊卻是三五不時要盤剝一下的,吐蕃自個人口少,資源不豐富,偏生又彪悍得很,就算是蒙舍詔相對堅定地站在了大唐這邊,但是,他們日子也沒好過多少,畢竟,大唐最多也就是給點口頭上的支持,要是他們有使者入朝,順便賞賜一些東西罷了,至於出兵幫助蒙舍詔對抗吐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沒辦法,大唐的軍隊那麼寶貴,誰會沒事浪費在六詔這等瘴癘叢生的地方,是嫌大唐的勇士太多,還有錢沒處花嗎?

結果,大唐的確沒空理會他們,誰能想到,光是閩越那邊“正常”的商業活動,就讓六詔元氣大傷呢?

李治也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評價好,與私心嘛,他覺得閩越那邊也沒做錯什麼,你們要是自個不貪心,想要賺閩越的錢,也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嘛。至於說有那些寨子部族舉族逃亡到閩越的事情,呃,這對於大唐來說其實算是政治正確,教化夷狄,化夷為夏,這是種花家的傳統藝能,老祖宗當年要不是靠著這個手藝,也沒辦法從中原那點地盤擴展到如今這樣的規模。另外,六詔那邊真要算起來,跟中原的漢人也算得上是同根同源,按照曆史,那邊應該是九黎後人,而九黎人算起來應該是當年炎帝部落的後裔,這麼一算,大家本來就是一家人,不過是之前暫時分出去了而已,如今回來了,大家還是一家人嘛!就像是百越,多半都是供奉越王勾踐做先祖的,所以,即便大家稱呼他們是越人,但是在大家心裡,他們在血脈和文化上頭還是跟中原同根同源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閩越的作為,那真是沒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

武後坐在珠簾後麵,聽著六詔使臣在那裡痛哭流涕,她卻很想要笑出聲來。從法理上看,閩越那邊從上到下,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地方,他們做的事情都符合規則,畢竟,無論是大唐還是六詔,都有奴仆,人口買賣都是合法的,一個願意買,一個願意賣,根本沒什麼問題。你們都覺得賣的是對方的人,然後,對方也是這麼想的。這是你們自己蠢,跟閩越有什麼關係。

因此,武後也便說道:“本宮雖說隻是婦道人家,但是聽幾位使臣說了一番,也是明白了其中原委。依本宮看來,此事其實容易得很,爾等化乾戈為玉帛,和平共處,廣修仁政,自然也便無事了!”

幾個使臣簡直是張口結舌,你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嘛,雲南那地方,他們能夠利用的資源也就那麼多,當然,作為高層,他們的日子並不算苦逼,但是誰不想自己過得更好呢?所以,為了得到更多的山頭,有更多的人口驅使,他們自然是要發動戰爭的,要不然,雲南當年幾百甚至是上千的寨子,原本都是各自為政,如今怎麼就變成六詔了呢?自然不是他們自個哭著喊著找親戚,然後合流合作,根本就是打出來的。事實上,六詔互相之間也是有著不少新仇舊恨的,大家其實都想要吞並對方,雲南就那麼大一點地方,自家一家占了不好嗎?為什麼要留給彆人呢?

結果他們打生打死,卻讓彆人占了便宜,現在他們希望讓那個占便宜的人滾蛋,甚至最好將之前占的好處吐出來,結果到頭來,對方一推二五六,表示我又不是故意要占便宜的,你們自個不要打不久行了嗎?還有廣修仁政,麻蛋,要是有這個資本,我們也想要廣修仁政啊,問題是,家裡就這麼一點可憐巴巴的東西,你讓我們廣修仁政,收買下麵底層的百姓,讓我們自個忍饑挨餓嗎?

李弘作為太子,前幾年就開始入朝聽政了,這會兒站在那裡也很糾結。他的確也覺得六詔那邊聽起來也挺可憐的,但是,他也不是什麼傻瓜,武後不過是稍微一提,他就知道怎麼回事了,說白了還是咎由自取,因此,原本還打算站出來幫著說幾句好話的他頓時又不動了。

李弘不動,朝堂上還是有人想要給李悅或者是上頭的帝後二人添堵的,當下便站出來表示,趁人之危,或者說趁火打劫不是仁者所為,朝廷應該下詔申飭閩王,不許閩越的商人再去六詔做人口買賣。

這年頭朝堂上的人還是有些節操的,這話聽起來就很強詞奪理,何況,六詔使者之前一番哭訴,也叫朝堂上不少人看出了好處。不光是閩越缺人,其實如今大唐各處都缺人。有足夠的人手,他們才能在西域開墾更多的土地,種植更多的棉花,在機械化生產時代沒有到來之前,棉花的種植是很依賴人力的,在棉花生長過程中,很多環節都需要人力介入。自家的佃戶都是非常寶貴的人力資源,不能隨意消耗,過度使用,但是,若是買來的勞工就不一樣了,就算是不必往死裡使喚,但是一些繁重的沒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交給他們,豈不是能夠讓自家騰出更多的人手來,進行附加值更高的生產活動?

也不是所有的世家和官員都在棉花產業裡麵有份子,不過,在這個時代,哪怕大唐官員的薪水福利都還不錯,但是,大家都是需要經營一些額外的產業的。如今單純種糧食儼然開始不劃算了,有著南方的雙季稻甚至是三季稻,哪怕北方人不習慣吃稻米,但是,起碼這意味著糧食儲備變得非常充分,尤其是如今交通變得非常方便,這讓運輸途中的損耗降低到了一個相當的水準,加上來自於海洋的饋贈,也降低了對糧食的消耗。長安算是整個天下糧食最貴的地方了,如今一鬥粟米也就是二三十錢的樣子,如果是稻米的話,因為產量問題,稻米的價格一鬥便宜的時候甚至隻有十幾錢,也就是說,隨便找個作坊做一點零工,一天的工錢都能買到一鬥米甚至是更多。因此,越來越多的官員貴族將資本投入了各種作坊之中。

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作坊就是典型的血汗工廠,想要賺錢,就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即便如今勞動力已經很低廉了,但是那畢竟是大唐的子民,真要是驅使出問題來,官府肯定是要介入的。畢竟,朝廷需要征收人頭稅,要是在作坊裡頭累死得太多,就會嚴重影響當地的人頭稅的征收,這年頭的人頭稅,也叫做口賦,主要是用來供養皇室的,按道理,到了盛世的時候,人口不斷滋生,口賦肯定是要不斷增長的,結果你們卻是不增反減,朝廷或者說是皇家自然是要追究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官府肯定不能坐視作坊役使人過甚,以至於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但是,如果是買來的奴婢,那就不一樣了,奴婢是沒有人權的,按照大唐律,殺死奴婢,若是事出有因,主家賠償一點財產就行。這還是這個奴婢是有著奴籍的情況,若是那等非大唐子民出身的異族奴婢,死就死了唄,在戶籍上頭,他們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