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第 134 章(2 / 2)

“閩王殿下可真是財大氣粗啊!”裴行儉看著軍法官記下來的賬本,不由嘖嘖稱奇。裴家跟李悅其實沒多少往來,裴律師說起來是李悅的姑父,但是自從裴寂死後,裴律師就跟個透明人一般,雖說身上有個爵位,但是等閒什麼也不敢插手,哪怕是李世民死了,裴律師也沒有冒頭,倒是想辦法將兒子送進了千牛衛,不過如今在千牛衛也沒真的冒頭。之前一幫子公主駙馬趁著李悅的東風到瓊州和南越賺錢的時候,裴律師就沒敢冒頭,生怕又被上頭惦記上了,畢竟,誰讓他爹當年站錯了隊,李世民都上位了,也沒跪舔,反而還繼續跟李世民作對,甚至想要找機會幫李淵複辟呢?所以他這一支不倒黴誰倒黴呢?

至於裴行儉,更是跟李悅就沒打過照麵,他仕途雖說還算是順利,但是真正進入中樞也是永徽之後的事情了,那個時候,李悅都就藩了,後來,裴行儉又在安西都護府鎮守了數年,好幾次李悅回京都沒遇上他。不過,裴行儉雖說沒怎麼見過李悅,但是也還是對李悅有一些了解的,李悅這人在正統的官員眼裡,自然是有些離經叛道的。但他是真的能乾,或者說是能他人之所不能,這就非常難得了!饒是如此,裴行儉還是不得不感慨於李悅的大手筆。彆看吐蕃人聽起來不多,但是,吐蕃之前跟大唐幾次交戰,隨隨便便都能出動好幾萬甚至是十萬以上的兵馬。這次大唐征討吐蕃,才短短大半個月的時間,裴行儉就俘虜了一萬多人,按照如今的行情,一個青壯價格差不多是二十貫左右,也就是說,光是為了這一批俘虜,這些商人就掏了二十萬貫。這還隻是個開始,上萬人吃喝拉撒,還得將人從吐蕃弄回閩越。裴行儉稍微一算,就差不多能算出這些人一天大概要消耗多少糧食,花費多少錢財,如果接下來李悅還要繼續買的話,可以說,光是為了這些俘虜,閩越那邊起碼要花幾百萬貫下去。

這年頭,一貫錢的購買力可比明清時候一兩銀子強多了,像是裴家這樣數百年的世家,想要拿出一百萬貫,都得將各房的家底掏掉大半,還得變賣一些田產才行,結果到了李悅這裡,這麼多現錢拿出來,眼睛都不眨一下。

裴行儉身邊的親兵跟著湊趣說道:“誰不知道如今的大唐,最大的財神爺就是閩王殿下呢,小的聽說有地方,直接給閩王殿下立了生祠,當做財神供奉呢!”

裴行儉卻沒有跟著說什麼,他微微沉吟了起來,對於世家來說,血脈的延續和家族的傳承永遠是最重要的,他當年要不是和母親沒有跟著父親赴任,當初估計也就是一個死字,哪裡會有如今的光景。裴家這些年來,雖說代代都有人在朝為官,但是隨著科舉製度的改革,世家所占據的優勢已經是越來越小,一些原本被世家壓得死死的讀書人,如今也開始公然辦學講課,加上朝廷的官學,也對寒門士子傾斜,最麻煩的地方在於,朝廷科舉,認的不是各家的家學,還是當初修訂的《五經正義》,前幾年的時候,朝廷甚至還想要對《五經正義》重新修訂一番,總之,世家已經失去了在學問上頭的解釋權。這就很坑了,以前世家因為頂上祖宗牛叉,所以,我說這句話是這個意思,那麼就是這個意思,其他人都是異端。而如今呢,朝廷新拿出了一套標準,彆聽那些世家瞎說,這些經義,朝廷的參考書才是標準答案,我們就按照這個考試,答錯了你就彆想做官!自然,天下也就沒人相信世家的家學了,他們隻會一股腦兒去看朝廷的參考書,在這樣的情況下,反而是從小學習家學的世家子弟不占優勢了。

裴行儉是從苦日子過過來的,所以,他覺得裴家也該改變了,另外,雞蛋也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如今這些世家,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將一部分的族人送到了安東和安西。但是在裴行儉看來,安東和安西還是在大唐的地盤上,真要是出了什麼事,邊軍一出動,他們這些人也隻能是束手就擒,隨著大唐疆域越來越大,想逃都沒地方逃去。

而閩王呢,居然都要直接在海王稱王了,裴家若是能夠也分出一支去海外,那也是很有操作空間的。畢竟閩王缺人都缺到買這些吐蕃戰俘了,想想那邊高端的人才肯定也不足,閩王總需要一些人來治理琉球吧,自家人的水平肯定要比那些剛剛漢化還沒幾年的越人來得強!裴行儉這麼想著,乾脆就命親兵幫著鋪紙研墨,然後就開始寫信回河東,讓裴家各房好好商議一下,要不要派人去琉球,要去的話,讓哪些人過去。

事實上有這個想法的不隻是裴家,不少人都存了這個心思,他們就算是不看好海外,也得看好李悅啊!當初李悅治理閩越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閩越這種地方,多少年了都是窮山惡水,能有什麼改變呢?結果等到李悅一番操作之後,閩越那邊快趕上江南了,泉州比江南還要強!偏偏他們那個時候後悔也晚了,反倒是讓那些之前因為犯了錯被流放過去的官員士族占了便宜。像是之前閩越的那些官員,一開始配合李悅,就是為了早點逃脫苦海,趕緊離開閩越,等到了後來,他們簡直是賴著不肯走了!在哪兒能比在閩越更能撈政績啊,李悅不是什麼多事的人,也沒有多少狗屁倒灶的事情,多乾個幾年,回頭就算是不能連升三級,起碼也能更進一大步啊,說不定直接就能進入中樞了。

以前閩越的官員都是朝廷任命的,但是李悅如今要離開,可不會將這些官員也跟著打包離開,所以,琉球那邊缺少官員是必然的事情,在這些世家看來,自家過去之後,也勉強算得上是從龍功臣了,雖說是海外之地,但是與其讓那些族人在中原蹉跎人生,還不如去海外施展自己所學呢!另外就是,武後的手段也讓許多人感到有些可怕,所以,為了防止武後的屠刀落下,還是先在外頭留一些血脈傳承比較好。

這些人想得倒是很好,不過李悅還真是不太樂意,怎麼說了,他要的是開辟一個新的天地,可不希望這些代表著陳腐觀念,自以為自己高高在上的人跑到自個的地盤上作威作福,一個個怎麼就想得那麼美呢!

李悅需要的是一個有著強大的組織能力的大政府,而不是像是大唐一樣,政令隻到縣級,往下就得靠著宗族,鄉紳還有所謂的禮法自治,而這些世家子弟來了之後,他們天然就會抱團,用他們的所謂禮法來統治下麵的人,這對於李悅來說,根本就是難以忍受的。之前答應讓楊家的人過來做官,李悅就已經發現他們的德性了,他們就跟在中原做官一樣,民不舉官不究,根本不管下麵的事情,弄得那邊的移民開發一直沒能跟上節奏。李悅也懶得慣著他們,直接薅了他們的職位,讓他們如同普通的移民一般自個打拚去。不過,他們可比尋常移民優勢大多了,他們是帶著不少仆役過來的,有這些人幫忙,他們總不至於連地都種不好。至於他們有什麼不滿李悅也不擔心,他們本來也就是楊家的旁支,楊瑤估計都不認識他們,而且,他們遠在琉球,沒有李悅的允許,一個字都傳不出去,所以,他們就算是有什麼不滿,又能怎麼樣呢?

事實上,楊瑤在知道了楊家人的做派之後,也覺得膩味,她已經習慣了泉州這邊人的生活態度,身邊的都是那種務實的人,閩越這邊自個搞教育,也隻有衙門辦的官學才會主要教導《五經正義》,而李悅辦的那些學校,教導的就是簡單的識字還有算術,進一步的就是自然科學知識,最受追捧的就是與各個作坊有著委培關係的技校,在技校學上幾年,有個一技之長,畢業之後差不多就能端上鐵飯碗了,技術過硬的高級技工更是香餑餑,各個作坊恨不得搶著要。至於科舉什麼的,絕大多數越人對此都不熱衷,他們比文章詩賦肯定是比不上江南還有中原的士子的,與其費這個力氣,不如在閩王這邊混,閩王用人可不看什麼文章詩賦,他就看能力。

像是如今的琉球和明州,官員多半都是技術人員出身,當然,他們要做官員,也得先經過行政能力方麵的培訓,好在琉球和明州都還處在一片白紙,可以隨意揮灑的階段,對於這些官員來說,也有試錯的機會,反正大搞基建總歸是不會錯的,所以,大家乾得都不壞,甚至,他們很多都是比較專業的人才,起碼不會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

那些世家子弟想要靠著一個姓氏,就在李悅這裡撈到一個官職,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移民過來搞建設,甚至是搞投資,李悅都歡迎,但是你要是抱著做從龍功臣的想法過來,那還是算了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