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給父母兄弟們添麻煩了。”言娘說了這麼一大段話,愧疚的在父兄麵前說到。
“我支持言娘的想法”,溫大哥直視父親堅定的說到。然後對著言娘說:“言娘也彆擔心,哥哥們給你撐腰。回來也好,情形再壞能有以前壞?”
“嗯,就按言娘的說法做。大哥,你看呢?”
“大娃他們也沒上張家族譜。”
這一地習俗是:小孩幼年更容易夭折,一般滿六歲,大人們覺得站住了,才給上族譜。
“直接和離,孩子帶過來,上我們老孫家族譜。”大伯支持到。
做人得感恩。
當年確是受了張家大恩,所以張家攜恩求報時,縱使萬分不樂意,也得把侄女嫁過去。
原本想著,小張秀才縱然不能科舉,身體虛弱不能乾重活,但有學識,在城裡找份輕鬆的教書活兒,賬房的工作總是輕而易舉的。家裡的農活有自幫襯著,總不會差的。
萬萬沒想到啊,心性這麼柔弱,受點兒打擊就一蹶不振。
“言娘替老孫家還了張家的恩情,以後張家再拿恩情說事兒,就頂回去。以後言娘就在家了,你們幾兄弟有意見嗎?”
“沒有。”
“聽大伯的。”
“天亮就去找張家簽和離書”。
“姐苦儘甘來,以後回家,生活也有盼頭了”,龍鳳胎的老四說到。
“老四,你去找你伯娘拿紙和筆墨。”
“是,”老四應聲,起身準備出去。
“多拿些紙。”大伯交代到。
“老大,你認識的衙門裡的李捕頭和你關係怎麼樣?能當見證人嗎?”張大伯沉吟了一會兒,問道。
“還不錯,認識了10多年,經常給我介紹文書活兒。我等會兒就去請托他。”
“嗯,張家村一族獨大,咱們這邊不請個有分量的人,怕張家以後賴賬。”
“紙拿回來了。”老四用托盤端著筆墨和白紙,小心翼翼的走進來。
後麵跟著大伯娘。
“你身子弱怎麼過來了?快進來坐,外麵冷。”孫母對自己大嫂招呼到。
“言娘的話我聽老四說了,回來好。你們這兒沒地方,就住我們那兒去。”
孫家兩兄弟比鄰而居,孫老頭家因為人口一直在增加,建房的速度一直跟不上增加人口的速度。
言娘出嫁前的房子原本已經被4個大點兒的侄子住了,現在是孩子回去跟父母住著騰出來的。
而孫大伯家因為一直沒孩子,所以四間房子住著還是很寬裕的。
“不用不用,擠擠就行了。”孫母不好意思道,大嫂已經幫自己不少忙。現在還要麻煩大嫂。
“沒事兒,等會兒讓你大伯娘把西屋收拾出來。你和孩子住過去,也寬鬆。”孫大伯溫和的對言娘說到。
言娘看向父親。這兒確是房屋緊張,侄子們也大了,不好和父母住。
自己也想住的寬鬆點兒。
“住過去也好,幾步路的事兒。”孫老頭點頭道。
兩家中間的矮牆上開了小門,有啥事兒也不用繞大門過。
老大去外間搬回來桌子,老二在後麵提著凳子,老三把蠟燭挪到桌子上。
老四抱著硯台,往裡倒些水,虔誠的磨起墨來。
孫家家底子薄,言娘這一代孩子也沒送學堂,跟著孫大伯孫老頭學寫字,平時都是在地上畫,鮮少有機會用上紙。尤其是這一次拿出來的白紙。
磨好墨,鋪好紙,孫大伯拿起毛筆,沾了一下墨汁,麵色嚴肅的舉筆寫起來。
寫完一張協議,放一邊晾起來。又開始寫第二種意思的協議。
晾乾後,孫大哥讀了一遍,完美的把言娘的意思表達出來了。
大家沒意見後,又各抄寫6遍。以備明日大家留檔保存。
天微微亮,孫家幾個兄弟,兩張協議各拿一份兒,直接去了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