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賑(2 / 2)

工人們容易失鹽失水中暑。

有大夫開的方子,熬好湯水,無限量供養。

工人一家忐忑不安的來到磚窯辦公室。

磚窯的管理人員聽他說了自己的訴求。

一點兒也沒推脫,問他和他一家人的姓名,找到後,拿算盤加了一下,確是夠三間了。

讓會寫字的簽字,不會寫字的,在自己的工分下按手印兒。

然後寫了一張條子,蓋上章,讓去磚窯齊管事那兒領他們三間房的磚。

並告訴他們,若沒那麼急建房,就多乾些時間。

燒瓦片的窯馬上要開始燒瓦了。

到時候他們蓋好的新房子就不用花錢買瓦,或者直接茅草地了。

那樣就不用怕台風把屋頂吹跑了。

一家人很驚喜,花一天時間把自己家三間房子的磚推回家,第二天就立馬來乾活了。

等工友們問他們怎麼不在家建房子?

他們如是說了。

原來林老爺許諾的都是真的,大家乾勁更足了。

還有人下工後去管事辦公室問,要開燒瓦窯了,還招不招工人?自家還有兄弟想來。

管事兒們說暫時不招,要從上一次報名的人中找人。

不過也告訴他們個好消息。

說林老爺已經在東門、南門、北門外買地了,準備建新磚窯和瓦窯。

要他們關注著消息,說不定啥時候就又招人了。

要是他們願意,到時候他們能調到那邊去,說不定能升為小工頭呢。

畢竟熟練工能現場教學生手。家在那邊附近的可以考慮。

這個好消息很快擴散開了。

林老爺這段時間意氣風發。

磚窯以飛快的速度在擴建。

等快過年的時候已經有四家了。

已經有不少老百姓蓋起了磚瓦房。

林老爺下一步的打算是,磚窯燒的磚除了給老百姓當報酬,他準備把城裡的大路用磚鋪了。

畢竟一下雨就泥濘不堪,而且這邊也多雨。

先鋪主乾道,再鋪次主乾道。

到時候路麵平整,城裡的老百姓看到,城外的人比自己城內人修的房子還氣派,尤其大路啊,都用的結實的磚頭,肯定會想磚窯買磚修建房子。

那樣子,自己的磚窯就有收入了吧?

不過,修路用的地磚和建房子的磚頭不一樣吧?

到後來,林老爺想修路把各個村子連起來。

最好能修一條到廣東首府廣州的路,這樣交通便利,出行方便,老百姓也能更快的把自家的蔬菜糧食賣出去。

自己見識了廣州海貿的繁華,還準備建一條從肇慶直接到沿海的路。

這樣子,自己肇慶府也會慢慢富裕起來。

不過,這都得慢慢來。

這兩條路是自己私人修的,能收過路費吧?林老爺暗暗盤算到。

不過,最後沒等他私人把這兩條路修好,同僚上官們開始向他示好。

什麼意思?

林如海心知肚明。

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

大家看到林如海乾的有聲有色,就想分一杯羹,這都是政績啊。

林如海也知情識趣,同意了。

不過,對於大方向把控還是有很大的主動權。

畢竟這個大家都能刷政績的項目是他開始搞得,他對以後的規劃最熟悉嘛。

官場嘛!

於是下一次官員政績考評時,大家都是優秀。

這是既往廣東曆史上很難見到的。

讓其他府的官員側目,有的甚至開始效仿。

林老爺也不用私人掏腰包了,官府出錢包辦,還把他之前私人出資補給他。

不過,過路費也進不了自己的腰包。

林如海遺憾。

這得是多大一筆收入啊!

可不要小看這積少成多。

不過,現在林老爺還不知道,還在規劃在西磚窯的對麵不遠處建個學堂。

這是個半公益性質的學堂。

麵向普通百姓的孩子招生。

至於為什麼選磚窯附近?

林老爺想讓孩子們在不遠處親眼目睹長輩們的辛苦,更加刻苦學習;也讓工人們聽著孩子們朗朗讀書聲,乾勁十足。

若工人的孩子在學堂上學,不用交學費,工人每月的10個工分就夠了。其他學生按一般學堂收費。

林海為自己想到這樣高明的法子沾沾自喜。

將來阿壽也能過來上學,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

他覺得自己需要向言娘分享自己的法子。

這不就是雙向激勵嘛。言娘想到。

“老爺考慮深遠。孩子是未來啊,孩子們有知識,肯定比父輩們過的好。”

“知我者,言娘也。”

言娘問道:“老爺準備怎麼建學堂?有圖嗎?”

林如海讓小廝把他讓人畫的圖紙拿過來。

言娘接過去略看了一下。

遲疑的問道:“老爺考慮到了科舉需要的夫子,農耕教育,還有君子六藝的樂、騎、射等。但老爺想過沒有,這麼多人不可能都有讀書天賦啊!”

林如海一怔,確是如此。

“要不,老爺加進去一些農、工、商、醫等課程,總會有學生發現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兒,然後按興趣轉而學這些課程。”

“商?”其他還罷了,在自己開的學校裡教經商,林老爺有些不樂意。

畢竟士農工商嘛。

“老爺想想海商。”言娘提醒道。

“爺去前麵和幕僚商量一下。”看樣子是同意了,不過怎麼實施需要做計劃。

林老爺去看過睡覺的兒子,然後回前院了。

至於此地師資力量薄弱,言娘不擔心。

林老爺有那麼多的同窗、同科、同鄉,總會請到人呢。

不過,他們過來當夫子的第一件事,應該是教學生們學官話。

畢竟這地方人都是說當地話粵語,沒人在中間翻譯都聽不懂。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