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芳腹誹:這個王主任看起來憨厚老實,沒想到還這麼煽情。怪不得局裡讓他做表彰大會的主持人。
當然,她還是配合王曉文說了些煽情的話。讓王主任一直保持笑眯眯的模樣,這樣看著順眼。
“各位父老鄉親,我是青山中學89屆畢業生曾文芳。今天,能站在這裡領獎,我覺得很榮幸、很高興。其實說起學習,我覺得這與種田是一樣的道理。
我打個比方吧。有沒有人在稻子還沒長成,就把它收割回家的?”
“沒有,那不是傻子嗎?”
“大家說得沒錯,稻子還沒長成,就把它收割回家,這是傻子才會做的事情。可是,今天我卻想說道說道。我們中有很多人在種莊稼方麵是行家裡手,在培養孩子方麵,卻犯了傻子才會犯的錯誤。”
“啊?”
“大家可能不知道,讓孩子輟學打工,其實就相當於把沒有成熟的稻子收割回家。這樣收獲回家的孩子,就如顆粒不飽滿的稻穀,隻能解決家裡暫時的困難,卻不能讓我們的家庭真正富裕起來。”
廣場上一片沉默,大家都在思考曾文芳說的話,把孩子拿莊稼打比方,他們覺得新鮮,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尋思著這丫頭說的話在理。有一年我家插秧遲,後來又擔心會發生水災,就提早把稻子收回來了。結果稻穀大半都是癟的,裡麵根本沒有米粒。”
“本來還想讓我家孩子早點出門掙錢,這樣說來,還得再讓她讀幾年書?”
……
沉默過後,廣場上響起了小小聲的議論,曾文芳隻是微笑看著大家,等著大家議論了一會,才又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我們在春天播下了種子,還要為莊稼施肥、拔草,澆水。孩子也一樣,需要我們撫養、教他知識,讓他成長得更優秀。鄉親們,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啊?”
“是!”
大家的回應更加響亮。好像是扯著嗓子在喊。
“那我們就要說到做到,讓孩子回歸學校……”
曾文芳提出幾點希望,才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走下高台。
汪誌堅看看臉上洋溢著自信的曾文芳,又看看身旁的表弟,腹誹:俗話怎麼說來著?好像叫“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表弟說起大道理來一套一套的,文芳也是這樣。
他大約忘記了,如今自己與表弟才是一家人,而曾文芳還是外人。
“這孩子真聰明,往年我們去做百姓工作,把讀書的好處說了那麼多,可是,百姓還是覺得打工好。”
有幾個國家乾部模樣的人站在前麵,離陳文乾他們隻有幾步之隔,其中一個五十左右的乾部感慨道。
有個年輕人附和:“是啊,農村人對莊稼感情深,讓他們去收沒有成熟的莊稼,就等於要了他們的老命。這個比方打得好,估計今年初一要擴招了。”
“話說,這次縣裡手筆真大!”
另一個中年男子道:“我聽上麵說,第一名獎勵兩百元,第二三名獎勵一百元,剩下的獎勵五十元。一共七百元呢!這次確實是大手筆了。”
“還不止呢,剛才你沒看到嗎?陽光一中減免文芳同學三年學雜費,算起來也要好幾百元呢。”
“這次,我們青山鎮可算揚眉吐氣了。對了,老劉,你家小玲也沾了文芳同學的光了。”
那個笑得見牙不見眼的男子不是劉東升又是誰?他的聲音裡充滿了感激與慶幸:“我家小玲小學成績確實不太好,但文芳經常給她補課,成績提高得很快。如果高中也能得文芳的幫助,考大學就不用愁囉。”
那個五十左右的老乾部道:“曾文芳那個女娃子確實了不得,想當初你說她想租咱們鎮府那三間店鋪時,我還不敢相信。沒想到人家的眼光好,竟然做批發部。上次街鎮幾個生意人還在跟我嘮叨,都說後悔呢。”
那年輕人說:“可不是嗎?我家大哥也是做小生意的,當時我就告訴他我們鎮府有店鋪出租。可他來看過之後,就嫌那地方位置不好,租金貴什麼的。他見國生雜貨批發部生意好,上次還問我人家簽了幾年合同,合同到期能不能租給他開呢。”
“唉,當時誰知道可以租來開批發部啊。這也要文芳這麼聰明的娃才能想到。一下子租下三間,這麼大手筆的生意,在青山鎮也沒幾人有這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