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文化可以學,能力可以鍛煉。您與我媽還年輕,今天我們幾個還在說,要跟上時代步伐,時時更新知識,做到學識、能力常新呢。”
“哦?芳兒說說看,怎麼才能做到學識、能力常新?”
曾文雪搶答道:“我知道,就是不能固步自封。比如說,賣東西、種田,是你們以前就會的一種能力,如果你們就停留在這個階段,那麼就沒有做到學識常新。
但是,爸,媽,你們想想,來到東湖之後,你們學到了多少東西?以前您與我媽不會說京都那邊的官話,可是,這段時間,你們學會了,這就是一種能力更新。
再比如說,以前,你們不會開車,可是如今,你們會了,這也是一種新的能力。還有,以前媽媽不懂得插花藝術、爸爸下棋技術也不怎麼樣,可是,如今你們都很厲害了。這些都能讓你們變得與村裡的叔伯不一樣。也就是說,爸媽你們做到了學識、能力常新,他們卻停留在以前的狀態。”
曾文雪這麼長的一番話說下來,然後眨著眼睛看向三位姐姐,調皮地問:“三位姐姐,你們說,我這樣解釋對不對?”
三人都連連點頭,還互相對視一眼,心想:好險,幸虧沒有繼續‘這個、那個’的話題。沒想到這小丫頭進了廚房還在聽她們說話呢。
曾文芳接著道:“雪兒說得很對、很好,爸媽,我希望你們在這段時間多學一些東西。一則這些等你們去到京都後用得上;二來,我想你們從所學的眾多技藝中,能挖掘一樣你們最感興趣、能做到最好的技藝,然後專注於這一技藝。
人有了興趣愛好,生活就有了寄托。以後,你們到了京都,再也沒有田地給你們耕種,沒有雜貨批發部給你們開。那時候,你們要做什麼呢?如果沒有一樣你們喜歡做的事,時間不長還沒什麼,時間久了,你們就會覺得無聊、空虛。”
王娟英雖說有些感悟,但她還有疑惑地問:“芳兒,你不是說我們去到京都可以幫你姐弟帶孩子嗎?”
曾文芳語塞,其他幾位女孩忍俊不禁。
曾文雪幸災樂禍地瞅了一眼姐姐,笑道:“媽,帶孩子是一回事,你們的興趣愛好又是另一回事。孩子遲早會長大,要上幼兒園、上小學,他們上學之後,你們又要做什麼呢?再說,我哥還沒有結婚,我姐剛結婚,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計劃生孩子呢。”
王娟英不滿地道:“這有什麼好計劃的?結了婚自然就得生孩子。想當年,我與你爸結婚半年,就發現有了芳兒。如果跟你們一樣,這個計劃、那個計劃的,哪來的芳兒?
那個時候生活艱苦,我們剛結婚就被你爺奶分家出來了,什麼都沒有。你同年娘還勸我,讓我有點積蓄之後再打算生娃。唉,孩子也不是看你生活好不好才來的。”
想起以前,王娟英心裡湧上一股酸楚。
曾文芳急忙道:“媽,我們也是順其自然,有了就生下來給您與我爸帶。我婆婆不是跟你們說了嗎?她與公公還有十多年才能退休,幫不了我們帶孩子。到時候,就靠你們了。”
“唔,我與你爸一定會好好給你們帶孩子的。你看,這段時間,我們已經習慣說官話了,怎麼樣?說得還不錯吧?”
劉小玲插話道:“娟姨,您與叔叔都說得很好。說起來,我媽也在鎮府生活近十年了,可是,她說的官話還沒有您與叔叔說得好呢。”
王娟英笑道:“其實,我與你叔叔以前看電視的時候,也會學幾句。也算有點兒基礎。因為鎮府那邊不是有幾個外地來的大學生嗎?他們平時來店裡買東西,說的就是官話。
還有,這兩年就是在開京九鐵路嗎?來了很多外地人,這些人來買東西都是大手筆的。如果說的話人家聽不懂,不來店裡買怎麼辦?所以啊,我與你叔叔早就偷偷在學了。”
劉小玲與楊雪珍都舉起大拇指,表揚他們:“叔叔阿姨真棒!”
王娟英與曾國生相視一笑,被這些孩子表揚,都有些不好意思。曾國生掩飾地輕咳一聲,道:“大家吃菜,彆弄得菜都涼了。”
大家都笑了,伸出筷子去挾自己喜歡的菜,歡快地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