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角村的人一聽,精神一振,問道:“你們集市上還有糧食賣?貴嗎?”
“不貴,是縣君讓人擺的攤位,賣的是從外頭進的糧食,比糧鋪賣的稍稍便宜些,但隻賣給以工代賑的人,而且每人每次最多隻能買五鬥。”
陳方道:“你們要買糧,回頭得和我拿木簽,拿著木簽才能買到糧食,回頭你們還得把木簽還給我。”
上角村的村民們高興的應下,還順道問了集市的地方,得知在另一個大村裡,距離這裡不是特彆遠便放下心來。
這是趙含章特意留給工人們的福利。
自冬至後,糧價開始上漲,而且漲幅不小,趙含章發布以工代賑後,糧價略有下降,但依舊緩慢的往上加。
越靠近春季,糧價上漲得越高。
趙含章知道,西平縣的情況還算好的,因為自占下西平縣後,她一直在以工代賑,家家戶戶雖然存糧不多,但短期也不會餓到。
外縣的情況比西平縣還要嚴重得多。
她不想在糧價這件事上與西平縣的士紳衝突,尤其是西平縣內相當一部分的糧鋪是趙氏族人開設的。
所以趙含章沒有放出大量的糧食平抑物價,但她也做了一些措施,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比如,她讓人在下麵的村鎮集市裡開設糧點,麵對所有以工代賑的百姓售賣糧食。
在這麼寒冷的天裡出來以工代賑的,基本家境都不怎麼好,而衙門發布的以工代賑的內容,除了部分做被子,做衣服,搓茅草等是婦人可以做的活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壯勞力才能做的修路,挖水渠和水庫的活。
他們是吃飽了,但家裡還有老人妻兒呢。
所以趙含章才特意設下糧點,就是讓他們能夠以稍微低的價格買到糧食。
為了不讓人鑽空子,她給予每個管事發木簽的權力,想要到糧點買糧食的工人可以結伴拿著木簽去買糧食。
此舉一出,西平縣的糧價又略有下降,大家都很識趣,沒在這件事上給她搗亂。
加上西平縣相當一部分的糧鋪還是趙氏族人的,有趙銘在,他們更不會在這件上找趙含章的麻煩。
八天後,陳方拿著賬簿去縣衙裡支取了銅錢回來,然後給每個人發下去。
按照慣例,每次發薪都會給他們一天的假期。
上角村的人拿到錢就往集市裡跑,拿著才發下來的銅錢買糧食。
十天一百文,現在糧價是小麥二十文一鬥,豆子便宜點兒,十二文一鬥,稻穀更貴,二十二文一鬥。
這還是趙含章的糧點才有這樣的價格,在縣城糧鋪裡,各種糧食的價格都要貴兩文到五文左右。
這也是趙含章能在冬天招到這麼多工人的原因之一,因為有這個實惠,以工代賑的銅錢價值上升了兩成到五成。
所以能吃苦,肯吃苦的人家,即便富裕一些也會出來參與到以工代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