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帶著人一路從那裡麵跑出來的,路上就算沒有土匪,他們也損失了近一半的人口,其中有兩成半死於饑餓,還有一成半則是死於道路艱難。
這還是因為他帶出來的都是蜀人,他們從小騰高越低習慣了,外人進川,死亡率會更高。
趙申道:“大將軍若要出兵蜀國,我是將的不二人選,論對蜀地的了解,朝中無人及我。”
趙含章想的卻是,“蜀地的百姓會希望我出兵嗎?”
趙申微愣。
趙含章問道:“涪陵、巴郡幾地會想歸我統治,還是歸成王統治?我與他有多大的區彆?”
汲淵道:“論治民,自是將軍在他之上。”
趙含章:“那我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治理到三郡,三郡的百姓又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和時間才能被我統治到?”
群臣沉默。
趙含章歎息一聲。
明預道:“大將軍,人不能隻看眼前之利,為了大計,眼前的利益可以暫時舍棄。”
趙含章:“眼前的蜀地百姓可願意被我們舍棄嗎?”
要是一個人,兩個人也就算了,趙含章不是心慈手軟之人,哪怕睜著眼睛直麵痛苦也會舍棄。
可這是三郡百姓的生死,甚至會波及到整個巴蜀地區的百姓,為爭奪那三個郡,她這裡也要出兵,就算占下那三處,物資也很難從外麵運到那三個郡,他們的發展還是要倚靠廣漢一帶的成國。
若是不能和外界聯通,他們的糧荒什麼時候才能渡過?
全靠自給自足,他們歸順趙含章的意義何在呢?
就為了趙含章一人“不棄國土”的好名聲,為了將來能夠更順利的收複蜀國嗎?
那,到底是放棄三郡,將來收複蜀國的付出的代價大,還是現在占領三郡,讓治下之民陷於窮困糧荒和戰爭中的代價大呢?
趙含章從不覺得戰爭是最恐怖的。
天災,饑餓和寒冷,物資的貴乏,那才是最恐怖的。
前者死得很快,似乎戰損率很高;
後者死得很慢,似乎死亡率很低,但她上過戰場,混跡過流民軍,知道這些官方統計的數據有多假。
餓死的、凍死的,因為饑寒生病死的,都可以少統計,或者不統計,將其歸為流民衝突,土匪搶掠,病死老死等一係列理由。
然後報上來的數據漂亮又合理。
隻有真正經曆過的人才會知道這一筆筆數字是在誅心,趙含章豈敢在明知實情的情況下還忽略此情?
所以她思考許久,還是道:“讓趙信答應他,除保留漢中外,廣漢以南的巴蜀之地全歸成王。”
“大將軍不可!”明預不讚同,“您這是賣國啊!”
趙含章麵色堅毅,“成國為我藩屬國,何來的賣國之說?”
“藩屬國也是外國,除非直接受朝廷管理,否則都是外國,”明預沉聲道:“難道就為了迎回弘農公主,大將軍要棄社稷於不顧嗎?”
汲淵本來也站明預這邊的,聞言不高興了,反駁道:“明中書,大將軍此舉分明是為了蜀地百姓,跟弘農公主有何關係?”
“怎麼沒有,要不是為了接回弘農公主,大將軍怎會派趙信去談判?”明預:“現在就算我們不插手,李雄也難以攻下巴蜀其他郡縣,讓他們自消耗,將來我們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