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縣令默默地與他們對視,冷靜了一下,抬頭衝見義勇為的百姓們笑了笑,安撫好他們,嚴肅的表示他一定會秉公處理後將他們送走。
張縣令回身看他們,目光落在傅詠身上,道:“因現在農具和炊具多是鐵製,為免鐵器外流,或落入有心人手中,朝廷有規定,購買農具需出具籍書,若是代村民們采購,還需要出具村裡的證明。”
傅詠問道:“那要是地主之家需要大量采購農具呢?”
“那就要向衙門出具地契,從這裡拿到條子後去采購。”張縣令道:“此是去年冬才頒的新規,貧戶拿著籍書去購買農具,還能打折,所以百姓們對拿著籍書去買農具一事很開心。”
而凡是去年三月之後才落戶的流民全部被列為貧民,一個縣城,有超過一半的人口是匈奴平定後才定居在此的,這個優惠政策,半數以上的百姓都能享受到,他們自然擁護。
張縣令:“所以你們要想買農具,還得落戶才行。”
傅詠無話可說。
身後的董舒著急問道:“那鹽巴呢?”
“鹽?”張縣令揮手道:“鹽,每人每次購買隻要不超過五斤都可以買,超過,那就會被視為轉售,得和衙門拿條子。”
傅詠問:“鐵鍋,鹽巴這一類的都限製,那飯館酒樓怎麼辦?”
“簡單,要是買鐵鍋一類的炊具,出具酒樓飯館的經營許可便能購買,”張縣令道:“放心,大將軍明令,不許地方官員為難商戶,隻要是正經做生意的,我們都支持。”
畢竟,現在各地都在減免地租賦稅,國庫需要依賴商稅。
自平定匈奴後,大將軍雖未明令支持商業,卻也不為難,對於商人來說,不為難,其實就是支持了。
傅詠就知道,他得回山了,買不到農具,消息也打探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得父親拿主意了。
他知道,他們一家三口肯定是要出山的,但走前得把山裡的人安排好。
張策自然不能讓他們就這樣走了,建議道:“不如我讓幾個差吏跟你們一塊兒進山,山裡的人若想往外搬,也方便。”
傅詠一臉為難。
張策就笑道:“我知道你擔憂什麼,放心,聽你說你們定居之處在深山之中,很難進出,如此艱難,本縣不會不顧念人情,一見麵就讓他們交稅的。”
傅詠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張策鄭重承諾,“他們若不想出山落戶,我一定不強迫,你們缺農具,我會送你們一批,隻是子頌你既出自北地傅氏,應該得以遠見,蝸居山中不是長久之計。而今天下太平,不論是為了祖宗榮光,還是為了子孫後代的前程,他們都不可能,也不該蝸居山中。”
他已經探過,那山坳也就四五百畝左右大,看著很大,但根本養不活多少人。
一代人兩代人可以,三代以後,人口繁衍到了一定度,山中的資源不足以養活他們,他們就必須得向外聯係。
隻有這廣闊的天地才有用之不竭的資源。
何況,人本性群居,在天下安定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願意放棄這廣闊的天下,而生活在一小小山坳之中?
跟著傅詠出來的十五個青年全都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