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元年,晉國南北各地雖偶有小旱小澇,但都是階段性的,本地就可克服,所以整體性算豐收的一年。
豐收啊,一年下來,夏收冬小麥之後就連續的播種和收獲,大豆,黍,稷和稻穀。
黍就是大黃米,是五穀之一,但產量很低,趙含章考慮到產量的問題,分發種子時隻分了小麥、大豆和稻穀,但民間自留種子也很多,尤其是貴族。
在遠離洛陽和豫州的偏遠之地,石磨未曾普及,麥飯和豆飯依舊是普通人的主食,而家境好一些的則偏向食用黍飯和米飯,所以種植黍的人也不少。
秋收之後,農民們留夠今年要交的稅,再留夠家用,多餘的就會拿到市場上販賣,於是市麵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穀物。
除了穀物,還有各類種子,比如菜種,麻種等。
趙含章就命令司農寺去市麵上找各種種子培育起來,“除了麥、稻和豆,其他作物的種子你們也當研究一二,麥成熟之後的收獲期很短,不論是我們中原一帶種植的冬小麥,還是幽州和並州北部要種的春小麥,收獲期都極遇風雨。”
“成熟的小麥一旦倒伏,那和顆粒無收也沒多大區彆了,而人力總有限,所以種植糧食要多種類,方能岔開收獲時間。”
若一家三口十畝的麥子收割到運回家中需要十天,那二十畝就要二十天,時間周期太長,成熟的小麥很可能會遭受風雨倒伏,而且過熟的小麥會散落。
為了減少損失,分出一些地來,將收獲時間岔開是最好的辦法,如此,人力可以得到更合理的應用,也能略作修整。
黍和稷是很好的選擇。
而且,稷可以釀酒。
看趙瑚就知道了,大家日子好過了,酒水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外,趙含章還道:“除了市麵上的各種種子外,你們還當收集一些野外的種子。”
司農寺的博士疑惑:“野外的種子?”
“不錯,野麥,野稻,野黍,性狀相近的兩條麥培育出來的麥種反而沒有太大的改變,有時還會產生不好的病變,但性狀相差很大的兩條麥卻可能培育出優良的麥種,新增加不一樣的性狀,”趙含章道:“我今年巡視洛陽周邊的麥田時,發現有不少麥剛掛穗沒多久就倒伏了,風雨不可控,那我們就要想辦法加強麥的強韌,使其遭遇風雨而不倒。”
博士的眼睛噔的一下亮起來,“大將軍的意思是,要我們現在的麥去和野外經曆風雨而不倒的野麥交配,借一借他們的強韌?”
趙含章頷首,“不能一心隻看麥穗的顆粒數,想著增產,而忽略了其他的性狀。若能培育出強壯堅韌的麥種,使其不倒伏,這也是一種增產。除此外,還有抗旱,抗澇的種子,如此,百姓們將來可以根據各地情況不同而選擇不同優點的麥種。”
“麥種如此,稻種亦是如此。”
博士連忙將此事記下,他是做農業研究的,自然知道麥和麥之間會交配,他們之前都是挑選最優的麥種和最優的麥種交配,從未想過去找野麥,畢竟,野麥的收獲是真的不高,不好吃,顆粒小,穗短且少,這不是優品配劣品嗎?
但大將軍說的也有道理,或許他們可以一次交配三根麥,或者先甲和乙交,得了丙後再和優良的丁交,應該可以得出更好的麥種吧?
不管了,先回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