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章 打起來(1 / 2)

魏晉乾飯人 鬱雨竹 3930 字 10個月前

她知道,想要杜絕權貴官員看輕科學家們是不可能的,這世上的人參差不齊,總要容許一些腦殘存在。

但她可以改變風氣,使他們的輕視不符世俗。

所以,科學院一定要成立,嗯,風氣就從報紙上開始培養吧。

不僅要愛護像幼苗一樣的農學家,水利專家,數學家等各種各樣的家,也要愛護一直保護他們免於戰禍,現在還在各地努力剿匪、修築各種工程和河堤的趙家軍啊。

哦,現在大晉的軍隊因為都歸屬於她管轄,所以她都將他們看做趙家軍。

兵這個職業的風評是越來越差,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當權者的鍋,就跟風俗一樣,一點一點的改變,然後世風日下。

軍人在古代的地位曾經很高的,在漢朝之前,可不是誰都能當兵的。

秦為統一六國,所以用軍功招攬庶民入伍,而在秦之前的春秋時期,能入伍打仗的都是有名有姓的百姓,沒有姓氏的庶民和奴隸隻配搞後勤,連上戰場的資格都沒有。

上戰場還有各種規矩和禮儀,和現在各種奇詭又無恥的戰場對決比較,那時候的很多戰爭更像是禮儀對抗和大閱兵比較。

漢前期也還好,軍隊在民間還享有很好的名聲,很高的聲望,直到漢末。

為了爭奪地盤,各地豪強軍閥掠奪人口為兵,他們打來鬥去,百姓不能耕作土地,自然交不上軍糧。

人餓到了極處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沒有足夠的糧食養兵,那怎麼辦呢?

自然是搶奪百姓的財物和糧食了,大量的屠村,搶掠事件發生,兵慢慢的和匪劃成等號,然後,為了補充軍費,當權者乾脆派士兵去掘墳墓,兵的名聲就更壞了。

下令的有權貴,有士,有豪族,但他們整個階層的名聲並不太受影響,被詬病的往往隻是個人,但執行命令的士兵就不一樣了。

兵的風評越來越壞,而且,因為從上到下的壓迫,士兵的生活越來越不好過,晉升路徑也被一再壓縮,他們會從百姓家中征收兵丁,也會招募社會的閒散人員當兵,還會把監獄裡的罪犯弄到軍隊中,犯法的,政治鬥爭失敗的,都扒拉到軍中裡去。

最後,直接在路上搶人,下至十一二歲的小孩,上至四五十歲的老者,隻要能拿得動武器,直接給扒拉到軍隊中。

於是,軍隊的風評就更差了。

民間幾乎是聞軍而色變,在百姓眼中,兵就等於匪,趙家軍的名聲好,是從不搶掠百姓開始的,也是因為趙含章打出了正義的旗號。

軍人,是保家衛國的英雄,他們當得正麵的評價。

想到此時正被抽調去治河的趙家軍,趙含章親自寫了一篇頌軍文送到邸報。

趙含章對明預道:“禦史台也該整頓一下了,不當隻風聞奏事,而應有核對之責,核對之權,我想先生出具體的改正之法。”

風聞奏事,優點是震懾百官,隻要有一點風聲,不必查實就可以彈劾官員,但壞處更明顯,因為不必查實,有的禦史可以捏造風聞,或者都不捏造,隻說自己聽到了就上書彈劾。

這樣一來,監察台諫官員和執政官員勢如水火,大晉的這種風俗流傳下來,這才造成禦史總有事沒事,下意識的去找執政官員的茬,沒有茬,就製造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