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荷記下。
趙含章這才道:“讓各地作坊的管事開始購買囤積糧食吧,就囤在各自作坊的庫房裡,每一個作坊都需囤滿一個庫房,但不得哄抬物價。”
“這批糧食存好,我會有用,讓他們悄摸著來,不得大張旗鼓,也不得走漏風聲。”
不走漏風聲是不可能的,這麼多地方,這麼多人同時購買這麼多糧食,又都是趙含章的產業,怎麼可能不引人注目?
此時一年一度的稅糧剛剛繳完,正是農民們開始清點一年的收成,將多餘的糧食賣出去的空隙,所以糧價相比過去的一年低了許多。
不,是低了特彆多。
在此之前,糧荒、蝗災、戰禍,各種天災人禍加持,讓糧價居高不下。
今年豐收,趙含章又減免不少賦稅,市場上的糧一下就多了,糧價自然回落。
糧鋪的價格回落,糧商和農民們購進的糧食隻會更低,已經陸續有不少人賣出糧食,但被餓慘了的大部分百姓都謹慎得多,並不願意賣糧食。
糧商見狀,開始和一些士紳勾肩搭背起來,一邊用比市場價略高一些的價格購買他們的糧食,一邊和他們商量,放出更低的糧價。
明明他們下鄉沒收到多少糧食,但糧商給出的糧價就是三天三天的往下壓,每次掉的也不多,就一石往下壓幾文錢,平均下來,一斤大概就掉個幾厘,但於平民百姓來說,這幾厘也足夠他們心痛了。
加上士紳們帶頭賣糧,說,“今年豐收,糧食不值錢了,現在不賣,以後隻會越來越低。”
有人嘴硬道:“它自低它的,我反正是不賣的。”
“家中有多餘的糧食,不賣留著做什麼?我看明年還是豐收年,留成陳糧更不值錢了,”士紳道:“而且不賣糧食,哪有錢修房子,買農具,換種子?你家要不要娶媳婦?總得買些鍋碗瓢盆才好度日,忙了一年,總也要買些肉回去吃吧?”
要交易就得用錢,而農村的錢從哪兒來?
自然是賣農產品了。
而且,人總免不了生老病死,看病要錢,孩子出生了需要買各種各樣的東西,也需要錢,人死了還是得花錢。
於是開始有人恐慌起來,看著一日比一日低的糧價恐慌,開始往外賣
很快就有縣令注意到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幕,想起學堂裡提過的“商紳、官商、官紳勾結囤積居奇案”,他當即就要出手遏製,結果他剛約見了幾個士紳和商人,還沒來得及說服他們呢,開始有人到鄉下大量收糧。
為了能從糧商手中收到糧食,來人還往上提了糧價,竟跟糧鋪裡往外賣的糧價一樣。
明天見
(本章完)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