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元自信的道:“我會說服他站在我們這一邊的,他素來寬和,一定能理解我們,而且,王敦謀叛,此時王氏風雨飄搖,他也急需立功,王氏和我們江南氏族的關係不錯,我們可以綁在一起。”
顧榮搖頭道:“王氏子弟陸續渡江,要麼去洛陽求學,要麼回琅琊,留在江南的隻有五分之一不到了,他豈會為這點人就選擇你?”
陸元還要說,顧榮就打斷他道:“而且宣佩不會答應的。”
宣佩是周玘的字,如今周氏是江南名副其實的領頭人,他不答應,陸元這事就辦不成。
陸元一聽到周玘的名字就惱怒,“他如今在趙含章那裡出頭了,又為周氏子弟謀了前程,自然不管我們死活。”
賀循與周玘交好,一聽此言,立即站起來,甩袖就走,顧榮拉都拉不住。
陸元見賀循一言不發就走,惱了,扭頭怪請賀循來的江豐,“他這人年輕時是個小頑固,現在老了是老頑固,你為何要請他來?”
江豐無奈道:“江南最聰明的人除了周玘就是他們了,薛兼在丹陽當官,請不到紀瞻和閔鴻,除了請他們二人,我還能請誰呢?”
一旁的人連忙勸慰,“江公說得有理,此事重大,是應該請幾個人商議,我們不知趙含章性情,萬一她沒有此心,我們弄個祥瑞出來豈不是弄巧成拙,到時候……”
陸元冷笑,“如今她大權在握,便是以前沒有,現在也有了。何況,箭在弦上,可不是她說不發就可以不發的。”
“她不更進一步,趙氏能答應?她手下那些謀臣能願意將功勞拱手讓人?”
隻有趙含章更進一步,他們的功勞才能確定下來,才能蔭及子孫。
她進洛陽隻封官職,但以汲淵、北宮純等人的功績,誰不能封侯?
不過是因為他們皆效命於趙含章,非帝王,隻有她更進一步,他們封侯,蔭及子孫才是更順理成章的事。
陸元心潮澎湃,心就跟沸騰的水一樣激動不已,這就是他的機會!趙含章不像晉國君臣那樣歧視江南士族,他要是能在此事上立一功,怎麼也能為自己,為陸氏謀出一條大道來吧?
因為陸靜被處斬一事,陸氏在江南的名聲大受打擊,最直接的影響是,他還沒把地賣給衙門呢,就有大量佃農脫離,甚至有奴仆自贖其身。
哦,趙含章新下了一條政令,幾乎和他們同時到達江南,天下奴婢,凡自贖其身時,東主不得阻攔,贖金不得超過奴婢賣身時的三倍。
而且,贖身後的奴婢可以自由選擇是歸家還是另立戶籍,不論是哪一種,除本人外,其父母兄弟姐妹和夫家等,皆無權再賣其身契。
江北就不用說了,每出一條政令就有縣衙和學堂四處宣傳,讓政令通達,想讓人瞞住消息都不行;
而江南,王導將這條政令執行得很徹底,不僅命各郡縣做宣傳,還親自見了他們,讓他們命裡正通知到戶。
彆看王導是揚州刺史,在江南,還是得看江南門閥豪族的,因為縣衙裡的吏,各鄉鄉正,各裡裡正多是他們的人。
畢竟是門閥,是豪族,所謂鄉正和裡正,挑選的不都是在當地有影響力的人嗎?
而中國是宗族製度,有幾個人敢不聽家主的話呢?便是有那麼幾個,他們就可以完全無視家主之命嗎?
所以,朝廷政令是否通達,還是得倚仗當地門閥豪族,這也是陸元等人一直很驕傲的原因之一。
隻要他們不同意,趙含章在江南的治理還是隻能流於表麵,畢竟,她目前可以控製得到的地方隻到縣官。
但是,趙含章她總是不按常理出牌,這是陸元等人最討厭她,也是最佩服她的地方。
政令到達江南後不久王敦自刎,平南之戰結束,隻剩下收尾工作,或許是見王導主持推行都受挫,她乾脆下令命元立和祖逖幫一幫王導。
祖逖就聽命的派士兵們拎著個銅鑼四處敲,將此政令宣傳下去。
這些士兵們剛經曆過大戰,一身的血煞氣和鬱氣無處發泄,咣咣的敲鑼時發現心中的悶氣也跟著發了出來,主要是,江南的這些平民百姓也很好玩兒,長得比他們北人嬌小,有的地方說話軟儂細語,吵架也跟撒嬌似的;
而有的地方說話就跟夾著滾石一樣,突突突的,說話又快又硬,撒嬌撒得跟吵架似的,好好玩兒。
此地民俗風情也與北地也不一樣,他們招待客人和過節時會吃一種很好吃的米糕,雪白色的,中間或點綴一顆紅棗,或是放其它的乾果肉,蒸出來,熱氣騰騰時,米香氣撲鼻,咬一口,軟糯甜香,恨不得把舌頭給吞進去。
他們從未吃過如此精細的食物,咽下去時,就好像幼時母親撫摸他們頭發那樣,心和胃都無比的熨帖。
剛經曆了同袍戰死,滿眼血汙的士兵們淚如雨下,捧著米糕嗚嗚嗚的哭起來。
隻是害怕這些士卒搶奪財物,而花費許多白米做了米糕款待他們的南人一愣,心中的恐懼消失,反倒生起了憐惜。
村裡的大小媳婦們都被約束在廚房裡,大小夥子們則遠遠的站著,來給他們送吃的是老頭老嫗,這是他們曆經百年戰亂,口口相傳下來的智慧。
一個士兵開始哭,其他士兵便也跟著默默流淚,大家都低著頭默默地吃著。
一個老嫗歎息一聲,抬手摸了摸一個士兵的腦袋,看著他稚嫩的臉道:“看上去比我孫子還小呢,你多大了?”
小兵咧嘴一笑道:“我十五了,已從軍六年。”
老嫗張大嘴巴,“你九歲就當兵了?”
小兵驕傲的點頭。
一旁比他稍長一些的兵戳穿他道:“您彆聽他的,他九歲哪裡是當兵,分明是軍奴。”
然後告訴老嫗這小子的傳奇經曆,“他九歲跟隨家人出門逃難,走散了,然後就被東海王的人捕捉,要賣了當軍餉,結果還沒來得及賣他就打仗,他就被留在軍中當軍奴使,沒兩年東海王死了,大軍潰散,他僥幸跟著剩餘的士兵跟從了大將軍。”
“他未滿十四歲,按說是要清退的,但他死皮賴臉的不走,一定要留在軍中,這不,就一直留到了現在。”
小兵很驕傲,“我有六年的兵齡了。”
“結果還隻是個小兵,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