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在有所忌憚的情況之下,這兩家隻能坐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共同存在於這個大夏朝廷之下,暫時誰都不敢再輕易兵戎相見。
尤其是大夏,能夠蟄伏暗中搶回來權力一次,不代表這次失敗了,還有第二次機會。
大夏雖然依靠這一波的絕地反擊,讓原本的傀儡皇帝有了權力。可是,手底下卻依舊還有一個相當於類似一字並肩王的權臣。
這個時候雖然看不慣眼,但也依舊隻能忍著。
獨孤閥本來就是四大門閥之中實力最弱的一個,甚至,一直以來,這一家也並不像那幾家有那麼大的野心。
真正野心勃勃的,其實一直以來都隻有帝閥。
或者說,他們的地位逼迫著他們,不得不野心勃勃。他們如果不進一步的話,那等待他們的就是無比的深淵。
勢力強到了與國齊平的程度,要麼更進一步,要麼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李閥也有一些野心,不過,如果大夏不出現變故的話,他們或許也不會做出什麼事情。如果出現機會的話,那他們就會順勢而起,不會放棄這種機會。
至於曹閥和獨孤閥,他們對於帝皇之位的興趣就一般了。畢竟,又不是每個人都爭著搶著要當帝王的。
隻不過,局勢推動著他們不得不為了求存,如同帝閥和李閥那樣扶持起一個傀儡,在這亂世之中摸索前進。
而且大夏之前激蕩的局勢之中,獨孤閥越發的顯得有點後勁不足,存了激流勇退的想法。
反觀曹閥,就覺得相反了,本來他們和獨孤閥那樣野心一般,但是,權力的不斷擴大,讓他們的野心也開始滋長。或者說,這段時間,讓他們的野心得到了滋生的土壤。
由此,曹閥與獨孤閥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原本兩家的地位是相差不多的,現在一家的野心得到了滋生,渴望著不斷朝著那個位置而前進,而另一家卻想要激流勇退了。如此一來,再發展下去,必定是一家當老大,而另一家不得不乖乖當小弟的下場。
而這個時候,曹閥和獨孤閥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大蒼的四大將軍府一樣,相互之間的實力相差不多,還沒有差到了和帝閥之間那樣的差距。
如此一來的話,原本和你站在同樣高度的人,現在卻讓你站到他的下麵,對他俯首稱臣,這事一下子就能夠想通,並且樂意去做的嗎?
再說了,就算是要當小弟,但選擇老大的時候,乾嘛不選擇一個實力更強的老大,這樣跟著在後麵笑到最後的機會還大一些!
可選一個實力和自己相差不多的人做老大,這不是純純的大冤種嗎?
故而,再加上一些外部力量的介入,這兩大門閥之間最終分道揚鑣!
獨孤閥就算要學老大,自然不會選擇個子和自己差不多大的李閥或者是曹閥,是選擇了實力遠遠超過他們的帝閥。
而驟然失去了這麼一個強大的盟友,再加上虛弱之時,遭到了外部力量的攻擊,元氣大傷的曹閥,這才進入了最虛弱的境地。
也就在這個時候,原本一直隱藏著的大夏朝廷的殘餘勢力,趁此機會展開了激烈的奪權之戰。
而為了增加勝算,大夏皇朝這一次絕境反擊,確實是孤注一擲了,隱藏在其他幾個門閥的力量也全部相繼撤出,全部都轉移到了曹閥這裡。
壓上了整個龍家最後的底蘊,終於壓倒了曹閥,讓皇權重新回到了龍氏手中,至少,在曹閥組建的這個小朝廷是如此閥。
龍曹之鬥,帝閥樂得如此,等到這兩方兩敗俱傷的時候,他們剛好坐收漁翁之利。而且,讓他們兩方相互爭鬥的時候,他們也可以騰出精力來繼續關注大楚皇朝那邊。
可是,李閥就不樂意了。
他們這邊要是繼續自殘下去的話,他們李閥一家之力,可對抗不了帝閥。
這才做出一副假意大軍壓境的模樣,以外部的壓力,逼迫這兩家暫時放下爭端。
帝閥那邊,見好戲看不成了,正式開始了登基立朝的準備。
原本,帝之淩扶持的是一個稚子,作為他的傀儡。但是,這個稚子,顯然是沒那個皇帝命,才剛當了兩年皇帝,就已經病故沒了。
有的時候,就是這麼無奈!
畢竟,在封建社會醫療衛生不夠發達的情況之下,小孩子的存活率確實是一個問題。
對於有錢有勢的人家來說,可以通過出生時請醫生,雇奶媽,成長時有專人保姆照顧等各式各樣的手段降低死亡率,但也隻是降低而已。
要知道,在清朝的時候,即使是條件最優、待遇最好的皇室,也不能保證皇子皇女們的活到成年,有一半數以上的皇子皇女們早夭了。
從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順治算起,到宣統退位,清朝一共有10個皇帝。同治、光緒無後裔,宣統三歲登基,六歲退位,雖然最終也沒有子女,但姑且不計算在內。其餘7位皇帝,一共生下了皇子皇女146人,在這146位裡,居然有74人死於15歲之前。
故而,帝之淩隻能夠從皇室之中另外找了一個不成器的,讓其作為太後的繼子,登基稱帝作為傀儡。
但也隻能說是錯有錯招了,都還沒用帝之淩動手段,這哥們就自己犯錯了,居然想要奸淫自己的母後。
雖然說這一位隻是一個繼子,是皇室血脈之中過繼到太後這裡的,雖然太後比他也大不了幾歲,可是,至少在名義上,這是母子的關係。
有的時候,有的人,果然是老天爺賞飯吃,瞌睡了就直接送枕頭。都不用他自己篡位,這個皇位就幾乎直接掉到他的手中了。
帝之淩這一回,直接給自己的登基稱帝找到了最有利的理由。
大夏立朝,龍與帝就已經相互共存,當時的大夏太祖,曾經為帝氏留下一道遺詔,他日若大夏後輩若有不成器者,帝氏後人可取而代之。
事實上,大夏太祖立下這麼一道遺詔,是想要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一柄懸在頭上的利刃,讓他們居安思危,用來起到一個督促的作用的。
再怎麼說,大夏立朝的時候,如果不是因為帝一要美人不要江山,而大夏太祖則是一個為了江山什麼都可以舍棄的性格,這兩個人不要說是相互扶持著建立大夏了,恐怕這兄弟倆早就已經自己掐起來了。
如果真的發生這一幕,就算是大夏太祖,也沒有多少把握可以勝過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