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第三人,範蠡,智力102。”
範蠡,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謀略家。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複國,後隱去,被後人尊稱為“商聖”。
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年輕時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而和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輔左越國勾踐。
傳說他幫助勾踐滅吳,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來定居於宋國陶丘,自號“陶朱公”。
文人雅士崇拜他,經商的人把他當作財神,從政的人推崇他的為官之道。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叮,第四人,姚廣孝,智力101。”
黑衣宰相姚廣孝,在尋常人眼中,他是嗜殺的妖僧,是邪惡的化身。甚至乾隆年間,乾隆帝修訂《四庫全書要求紀曉嵐等人將曆朝曆代的名臣全部收入其中,明史之中唯獨少了嚴嵩和姚廣孝。
所以,在世俗人眼中,姚廣孝的地位始終非常的尷尬。但不得不說的是,此人確實一首改變了明朝的曆史,如果沒有他,朱棣或許不會發動靖難。
姚廣孝利用陰謀,說動朱棣發動靖難,在此期間,他是朱棣最好的謀士,朱棣也在靖難成功後,將其封為“靖難第一功臣”。
他是一個出家人,本應該看破紅塵,慈悲為懷,卻嗜殺成性,插手紅塵中事;他是一個政治家,在出將拜相之際,卻身披袈裟,澹泊名利;他是如今北京城布局的規劃者,是《永樂大典的編撰官;他是道衍和尚,也是“黑衣宰相”;他是明朝曆史上唯一一個以文臣身份入主太廟的僧人。
當姚廣孝見了朱棣第一眼,他就知道這是一個能夠成就霸業的人。他對朱棣說:“如果我能夠跟隨你,我一定為燕王戴上一頂白帽。”“王”上加“白”正是“皇”。朱棣聽後心驚不已。
朱棣征戰三年,大多采用姚廣孝的謀略,而姚廣孝做的最大膽最明智的,莫過於直搗京師,這也就造成了朱棣攻下南京後帶來的那場大肆殺戮。
仗已經打了三年,姚廣孝建議,不要再從北往南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打了,直接往南京去,打下南京,直接登基,天下就定了。
“母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在朱棣去攻打南京的時候,姚廣孝留守後方,協助朱高熾和燕王妃徐氏,守住了北平。
朱棣成功登基,直言姚廣孝是第一功臣。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姚廣孝什麼賞賜都不要,白天穿著官服上朝,晚上換上僧衣住在寺廟,就連朱棣想讓姚廣孝還俗,他都沒有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