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也是一個非常看臉的技術活,畢竟,這裡可是清代之前所有圖紙都有可能出現,雖然說有相當一部分是肯定有用的,但肯定也有極大一部分是無用的。
這個世界的軍械發展程度,在冷兵器時代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規模。
這個係統功能可以作為王羽的一種補充,但很難讓王羽在科技側上碾壓敵人。
畢竟,在清代之前雖然也有火器出現,但清代之前的火器卻還不成熟,對冷兵器還無法形成絕對的優勢。並且,就算是不用想也知道,就算是真的刷新出了火器的圖紙,一個刷出來的概率以及到時候的價格也絕對有的一說。
再則,火器或者是熱兵器是一個體係而並非是有了單獨的一件工藝的製造圖紙就可以的。簡單的來說,就算是給你一把槍的製造圖紙,但不教你子彈的製造方法,這把槍在戰場的價值能夠比得上冷兵器嗎?
這個係統新功能或許給了熱兵器出現的希望,但是,距離真正達到這一點依然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事情。
當然,其實在這個係統新功能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有關這些圖紙的獲取渠道了。那些擁有相關技術的人才,他們如果出世的話,是有一定概率可以將有關的知識攜帶出一部分的。
在這個係統新功能出現的時候,王羽就已經直接點開了這個係統功能,出現了三張圖紙,前兩張圖紙都令王羽非常失望,尤其是第二張,居然是遠古人民最早期那種最簡陋的投石器,這玩意兒出來有個錘子用,而且價格也便宜無比,僅僅隻有一召喚點。
好在第三張圖紙並沒有令王羽失望。
神臂弩,宋朝的“戰爭之王”,政府禁止私造,失傳後至今無法複製。
《宋史記載,神臂弓的發明者叫李宏,通過太監張若水進獻了神臂弓,宋神宗命人試射,在240步之遙射入榆樹半箭深。
不過,沈括的《夢溪筆談裡則說,熙寧年間,一個名叫李定的黨項酋長進獻了一種“偏架弩”。使用方式和戰國時期的踏弩差不多,用腳踩著類似馬鐙的部位,兩手拉弓,三百步內能射穿鐵甲。宋朝仿製後命名“神臂弓”,“最利器也”。
宋朝的軍事裝備很先進,用沈括的話說,“擊刺馳射,皆儘夷夏之術,器仗鎧冑,極今古之工巧。”神臂弓是其中佼佼者,射程遠,殺傷力大,比同等威力的弩要輕便,一經問世就成為宋軍的新寵。
而神臂弩的出現,這是已經可以讓王羽將軍中一部分強弩以及普通弓弩替代。
部分強弩相比普通弓弩雖然可以破甲,但他們的造價和重量卻是問題,因此,軍中隻是裝備部分強弩,而並非全部都是強弩。
神臂弩擁有優秀的射程以及破甲能力的情況下,但卻擁有較低的重量,這就是這一款弩機最大的優勢。
唯一的弱點恐怕也隻是這款弩機隻能夠作為步兵弩,而無法在馬上使用了。
起初,神臂弓的弓力標準為2石3鬥。宋軍認為,實戰中神臂弓都是在較近的距離發射,一般用不著兩三百步的射程,還可以造得輕便一些。於是北宋徽宗年間朝廷下詔,造了一種弓力1石4鬥的神臂弓,更為輕便,對弩手的力氣要求也小多了。
南宋高宗建炎初年,又出現了威力更強的“短樁神臂弓”,通常每500名弓弩手裡有100人裝備,其中上等弩手20個,用3石4鬥的弩;中等弩手20個,用3石2鬥的弩,下等60人,也用3石的弩。普通的神臂弓第三等也有2石4鬥的弓力。
宋代一石,有的說是九十二斤半,有的說是一百二十斤。南宋初一斤625克,按照九十二斤半計算,是今天的五十七公斤,125磅。
按照一百二十斤算,是今天的七十五公斤,165磅。折合一下,分彆為每磅6.4格令和每磅4.85格令,均遠低於今天的最低配箭標準。
合理的推測,應當取一石一百二十斤,165磅,折半為82.5磅,折算下是每磅9.7格令,這樣的配重是非常符合戰弓需求的。
而就算是按照一石120斤計算,神弩弩顯然對於士兵的拉力也有著高質量的要求,因此,這是一種腳踏弩,隻能夠當成步兵弩來使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