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既為離場打掩護也能收獲好名聲】(1 / 2)

在方鴻的設計和規劃裡,新城這座大都會以後會是高科技、先進、繁華、未來之城的代名詞。高科技、高端製造會是這座城市的核心支柱產業,中低端的製造業則是向外遷移,會在周邊逐漸形成一些衛星城。

這是必然的趨勢,無論是新城的發展前景、發展機會還是城市的各種優渥的福利,正在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流入。

不說彆的,在樓市均價2.3萬的新城隻要35萬多一點就可以安身立足,光是這保障房就會吸引無數人擠破頭都想來到這座城市落戶。

中下層的普羅大眾占了人口的絕對多數,人人都想來,但新城的承載力是有極限的,而且也不能都是中下層人士,不然依舊是平庸的城市,新城要轉型、要產業升級,高端崗位中下層人士也無法勝任,讓他們搓芯片這不扯犢子嘛,來了都沒法給它們提供就業崗位。

保障房的比例占35%就是為了優化新城的人口結構而配置的,意思就是新城隻吸納這麼多中下層人群。

保障房的比例太大就會湧入大量的中低端人群,他們也搓不了芯片,造不了回收火箭,沒那麼多配套的中低端崗位,沒那麼多刷盤子、端盤子的崗位,到時候這個群體就會卷到爆炸,即便是35%的比例也肯定會不可避免的產生內卷。

誰都想來啊,這是肯定的,想不卷都不可能。

保障房太少了也不行,那些環衛工、端盤子、刷盤子的群體同樣是一座城市得以運行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障房太少不能讓這個群體居者有其屋。

而三分之一左右的保障房占比是相對最合適的區間數值,這可以讓新城的人口質量大體呈現一個偏向橄欖型的結構。

當新城的保障房占比達到這個比例的時候,商品房也可以放開了,不需要過分的去乾預市場,有錢人就去買商品房,房價炒多高都行,反正都是有錢人埋單。

當那35%比例的保障房都住滿了地產群體的時候,也代表著新城吸納中低端人口飽和。

還想要再進來的人要麼就忍受沒有保障房也買不起商品房的局麵,要麼就等待城市以後進一步擴張發展,需要吸納更多的人口,結構比例35%不變但基數變大,實際也有上車的機會。

但那就需要苦等苦熬,並且還要賭新城未來會繼續朝著1500萬乃至2000萬人口級彆的超級大都會發展,這樣也是可以熬出來的。

而這必然會帶來一個結果,就是在新城周邊催生衛星城的局麵,中下層群體有了,中低端產業遷出新城了,兩者剛好精準配對,以中低端產業為主的衛星城自然就會在周邊出現。

對於新城的商品分配問題,毫無疑問肯定是人人都想以三十五萬的價格買到市中心繁華地段價值三四百萬的房子。

但顯然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理想期望值,所以新城的保障房分配采取先搖號、後抽簽的規則,在申請人數過多而房源有限的情況下,需要排號進行公平搖號,搖到號碼的人就拿到了一套保障房的購買指標。

然後再進行抽簽,是抽到郊區的保障房,還是抽到市中心繁華地段的保障房,交給老天來決定,這是基於現實情況能夠做到的相對最公平的機製。

此外,保障房是非商品房,不能自由買賣流通。

房主不能自己賣房,如果房主經過多年奮鬥以後的經濟收入起來了,也有能力購買商品房改善生活和居住條件,並且想要購買商品房。

隻要買了商品房,那麼原來的居住的保障房就不能再占據,由新城市正府的相關機構部門把這套保障房回購,且正府不會為期間產生的通脹埋單,所以回購的價格也是當初房主購買的價格,回購之後就分配給其它中低收入者來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