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尤其巴克利銀行還走在一條危險擴張的道路上,可謂是步步凶險。
沒暴雷還好說,民眾看一切都是欣欣向榮, 他們眼裡的銀行就是最安全最有保障的投資項目。
這也是之前百年資本擴展形成的印象,百年來英國飛速發展,各行各業蓬勃生長,帶動銀行金融也欣欣向榮。
民眾存在銀行的錢不僅安全, 還能帶來超乎想象的高利潤,也因此形成了大眾對銀行的傳統觀念,那就是可靠安全!
於是那些大銀行們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不用擔心客戶來源, 也不用擔心賺不到錢,同時他們還會想儘辦法打壓其他中小銀行,蠶食他們的市場份額, 牢牢壟斷這個行業。
因此形成了固有觀念裡,大銀行的利率低,但絕對安全, 而中小企業風險高一點點, 利率也高。
所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 高利率代表高風險,大家的心都是提著的。
布瑞克行長作為一個銳意進取的人, 要的絕對不是在大銀行的擠兌下,艱難維持現狀。
他想要發展壯大自己的銀行, 那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更高的利率,來誘惑民眾存錢。
5%的利率不夠?
那就7%,9%, 甚至是11%,這幾乎是一個高到離譜的數字,相比大銀行的4%,隻要把錢存進去一年,就可以獲得將近三倍的收益,這個錢它不香嗎?
至於可能帶來的高風險,每個人心裡都存在僥幸心理。
大家都會想,隻一年而已,巴克利可是一家發展了幾十年的銀行,不可能一年就破產。
所以現在進場沒問題,大不了一年後視情況再決定取出來好了。
在這樣的心理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把錢存入巴克利銀行。
於是資金充裕起來的銀行,可以給出更多的貸款,甚至還能玩一些花活,給貸款的人更多優惠,把他們從其他銀行拉過來。
這原本是一個正增長,之前巴克利銀行也玩得很好,隻要堅持下去,短時間內就會躋身大銀行之一。
然而成也野心,敗也野心。
布瑞克行長先是被羅斯的言語煽動,參與了他的狙擊蘇葉計劃。
原本蘇葉沒打算拉銀行下水,畢竟銀行一旦出問題,最先倒黴的還是那些存錢的民眾,資本家有本事避開風險,即便避不開,他們的資產也是分散安置的,頂多傷筋動骨,卻不會血本無歸。
而普通民眾則不一樣,辛辛苦苦十幾年,好不容易攢下一點,不過是想多點利息,結果卻連本金都被坑沒了。
蘇葉是想要賺錢,但賺的是那些資本家的錢,而不是普通民眾那仨瓜倆棗。
可奈何布瑞克太機靈,看到了大大的‘錢途’,非要和她作對。
那蘇葉也沒道理放過他,乾脆將計就計。
但她也沒把事情做絕,就連羅斯,還給他留了五百萬英鎊的資產呢,為的就是逼羅斯把錢投入到巴克利銀行,保證銀行暫時平穩運行。
現在情況有變,布魯斯想要通過斯特利整頓銀行業亂象,以此調控整個金融行業發展。
而蘇葉確信他能成功,乾脆插了一腳,趁勢大賺一筆。
而第一步就是引爆民眾心裡的不安,讓他們知道,巴克利銀行現在缺錢,極度缺錢。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的存款可能拿不回來了,趁著銀行還沒有宣告破產,趕快取出來!
論消息散播的速度,還有誰比得上掌握了國家情報的布魯斯?
因此在第二個月一開始,巴克利銀行還沒有意識到不對,縮減貸款時,就悄悄流傳著巴克利銀行可能沒錢的傳聞。
那時貸款還在繼續,依然是那瘋狂的前兩個月免息,依然是大批大批的大學生貸款。
可漸漸地風向就變了,很多貸款批不下來,要麼是你文件不合格,要麼說你不符合要求。
這是之前從未發生過的事,怎麼會不符合要求呢?
明明和其他人的情況一樣,都是名校高材生,都是家中中產,誰也不比誰差,憑什麼說我不符合要求?
難道真的是沒錢了?
這樣的印象漸漸在民眾心裡形成,烙下一個大大的問號。
他們開始留意銀行的情況,而正好在這時,巴克利銀行又宣布,減少貸款!
這已經不是找借口了,而是明晃晃表示自己沒錢貸出去了。
於是一個不正確,但大家都這麼認為的等式形成,減少貸款等於沒錢!
銀行沒錢了,那他們的存款哪裡去了?
他們不明白是有人通過手段把錢轉移了,遲早是要回來的,也不明白錢隻有拿出去錢生錢,才能給他們那麼高的利息。
在大多數民眾心中,他們的存款放進銀行,就相當於鎖進了銀行的保險庫,一直放在那裡。
結果現在告訴他們,錢壓根不在銀行,那完了,我們的錢是不是被吞掉了,不行,得趕快取出來。
有一個就有第二個,很快形成了擠兌。
巴克利銀行的門口擠滿了人,都是要求取款的人,而且隨著人數增多,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這種情況下,要麼銀行直接關門,引發更大的恐慌,要麼拿出大筆現金出來,告訴大家,言是假的,是彆人眼紅製造出來的謠言。
為的就是讓你們這些大傻子把錢取出去,他們好自己存錢進來,拿到大筆的利息。
隻要大量的現金放在那,無論是不是取出來,民眾就能安心。
那麼問題來了,現金到哪裡去弄?
要麼羅斯先生緊急從法國等羅斯家族掌握的銀行中調過來,要麼就從其他銀行轉移,就像斯特利轉移巴克利的現金一樣。
然而等布瑞克等人反應過來,已經晚了。
第二批入場的大學生們規模之龐大,是精心計算過的,從每個學習巴克利搞免息貸款的銀行中,弄出一大筆錢,轉頭存入斯特利。
而這個數字卡得非常精準,幾乎是每家銀行能抽出的貸款數目上線。
再多貸出一點,銀行現存的現金就少了,要是也發生擠兌危機,銀行就危險了。
而這是很有可能的事,在巴克利銀行暴雷後,也會有民眾擔憂其他銀行是不是也會發生這種事,於是紛紛去取錢。
當然,等他們發現,自己取錢非常順利,沒有任何障礙,而銀行好似也不缺錢。
就會有人開始後悔,放棄了那麼高的利息,然後轉頭又會存進去。
而這個基準數就是安全線,布魯斯在行動前,給每家銀行做了精準評估,確保他們不會出事的同時,也沒有餘力去幫助他人。
現在就是二選一的局麵,要麼找羅斯家族,要麼求助搞自己的斯特利銀行。
布瑞克行長第一反應當然是求羅斯先生,而這點布魯斯其實是樂見其成。
畢竟要救一家銀行,所需要的金錢數目巨大,那麼大筆的資金流入,對英國隻有好處,壞處也不過是他換個目標下手。
顯然,羅斯看出了這其中的巨大風險,他雖然有心參與這一場資本狂歡遊戲,卻不準備為巴克利銀行兜底。
他想做的是,在大勢形成前,購入每家銀行的股票,在整合結束後,借助各個銀行股東的身份,占據英國銀行業的主席位置,如果它們聯合的話。
想得很美好,布魯斯決定對他的行為大放水,讓他多多籌集金錢,進入英國。
而這些錢進來了,就可以鎖定在英國銀行,而不是任其流出。
至於羅斯想要占據一席之地的想法,布魯斯又不是商人,他隻是要節製市場,掌握話語權,不讓這些資本在英國境內攪風攪雨。
至於之後誰賺錢多一點,誰獲得的利益多一點,都是無傷大雅的事。
對於一個國家而已,整頓市場亂象,推進市場有序發展,在控製下穩步前進,而不是任由某個人或某方資本攪風攪雨,最終損耗國家利益,才是主要目的。
至於旗下利益分配,誰賺多一點,誰少一點,那也不過是左手倒右手的事。
不管這個左手和右手是不是本國人,即便是外國人,資產沒跑,那掌握資產的人是誰都無足輕重。
因此布魯斯開了口子,讓羅斯大量的投入資金。
不過他也不是什麼都沒做,通過各種方法,讓那些銀行提高了股份的價格。
現在有個大財主過來摘桃子了,作為桃子,你不該生得高一點,讓人家多付出一點力氣嗎?
在他的幫助下,那些銀行以高於市價的兩成,賣了一部分股份給羅斯先生。
而他忙於這件事的同時,布瑞克簡直焦頭爛額,被羅斯拒絕,氣憤之餘不得不捏著鼻子求助斯特利銀行。
被人擺了一道,還要求著人家,讓彆人用自己的錢救自己,這是何等的憋屈。
可現在的情況就是,沒人能救他,除了斯特利銀行。
比起銀行徹底破產,他瞬間淪為窮人,那還不如讓渡一部分股份,度過這次危機。
身為商人,就得能屈能伸。
最後在雙方的協商下,斯特利銀行注資一千萬英鎊現金,獲得巴克利銀行24%的股份。
而這個錢,是當著所有人的麵,被真槍實彈的士兵們押運到巴克利銀行的。
那些守在銀行門口,巴巴等著取錢的民眾,看著一車又一車的鈔票被送入銀行中,安心的同時,默默嘀咕。
這麼多錢,巴克利肯定不缺錢了啊,破產是不可能破產的,那他還要把錢取出來嗎?
現在取出來,就要損失幾百幾千英鎊的利息,太不劃算了。
這可是普通的中產好幾年的收入呢,不要白不要。
於是一部分人打消了取錢的主意,一部分人觀望,最後一部分猶猶豫豫去取錢,發現人家銀行非常利索。
那些錢壓根沒入庫,就堆在辦事員的櫃台後麵,說取多少,直接從上麵拿就完了。
這樣一來,取到錢的反倒心裡犯嘀咕,覺得自己吃虧了。
他們轉頭就去詢問,是否可以繼續存錢?
這沒問題啊,不過現在存錢,那就從今天開始累積時長,之前存的幾個月,甚至快一年,是不算的。
啊這,許多人都不願意取了,畢竟隻要再等等利息就到手了。
不到三天,巴克利銀行的情況就穩定下來,銀行庫存不僅沒有減少,還多了一點。
是那些原本猶猶豫豫守舊之人,在期間發現銀行的本事奇大,輕易就能調來這麼多錢,那當然也不會吞了自己這麼點。
於是他們也想要高額利息,把放在家裡的錢,都拿出來存銀行了。
畢竟親戚朋友說得對,沒賺就是吃虧了!
巴克利銀行穩定後,布瑞克行長放心之餘,心思也活絡起來了。
他剛經曆一場空手套白狼的戲碼,覺得這種手法TM太瘋狂了,可......也是快速斂財的好方法!
於是他思考了一整夜之後,找到了小弗蘭克先生,決定取取經,然後大乾一場!
這正合了布魯斯的心思,趁著形勢大好,他們可以多搞幾家銀行的股份。
不過選哪家銀行,這是個問題。
此時,就輪到羅斯先生出場了,他在短短時間內掌握了好幾家銀行的股份,在成為股東後,他對那些銀行的了解,比布魯斯還多,畢竟能看到內部資料。
不過由於布魯斯的暗中操作,他花出去的資金,得到的回報比想象中要少。
要掌握一家大銀行的部分話語權,至少需要6%以上的股份才行,不然就是一些小股東,人家不一定聽你的。
所以他想要更多,用錢買不到,那隻好用彆的辦法了。
而斯特利銀行的手段,讓他看到了希望。
不過在英國他受到的限製頗多,不能像斯特利那樣行事無忌。
不能自己單乾,那就合作吧,正好目前斯特利銀行和巴克利銀行有資金,他有內部消息,且還掌握了巴克利銀行的部分股份,三方雖然不是絕對平等,卻也是利益共同體。
於是,在羅斯先生這個內應的幫助下,一家連著一家銀行暴雷被救活。
相同的套路被運用了三次,到第四次出現了頹勢,民眾開始不相信銀行真的會出事,畢竟每一次都有人來救,可見是真的安全。
他們沒看到這一次次背後利益的更迭,隻看到了銀行安穩如山。
甚至有人懷疑,是不是銀行不想給利息,所以故意傳出這些假消息,誆騙他們把錢取出去?
這個消息一經散開,所有人都深信不疑,更沒有人來取錢了。
至此,第一階段的銀行整合告一段落。
布魯斯通過斯特利銀行,掌握了巴克利銀行24%的股份,又通過巴克利銀行,掌握了豪斯銀行31%的股份。
不過這股份屬於巴克利銀行名下,按比率分潤到各個股東手裡的話,斯特利銀行能掌握的不到6%。
但在操作的過程中,斯特利本身也購買了5%,也就是說,至少掌握了11%,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而後麵的銀行就是如此,通過一家掌握一家,交叉持股,最後把這幾家銀行連成了一線,形成了小圈子。
在這五家銀行當中,有一家穩穩占據英國四大銀行之一,另外三家都屬於中小銀行,而斯特利最小,起始資本不超過150萬英鎊,偏偏它是此次事件的源頭,掌握的股份或大或小,都具有話語權。
而這不過是短短三個月內發生的事,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不過也由此讓人看到了斯特利銀行的價值。
其真正的核心不在於擁有其他銀行的股份,也不在於行長小弗蘭克先生的種種手段,而是其幕後龐大的大學生團體。
這些人在此次事件中,狠狠賺了一筆,少則幾百英鎊,多則上萬。
也因此養成了他們對於斯特利銀行的巨大好感,好到什麼程度?
那些賺到的錢大部分都沒有被取出去,而是繼續存著,哪怕後續沒有那麼高的利潤了,也不願意轉投其他銀行。
因為他們認為,斯特利銀行的行長有能力,值得信賴,而且從目前看,他一畢業就搞出大動作,攪得整個金融業水深火熱,之後肯定也不會多安分。
全英國剩下還有二十八家銀行,小弗蘭克先生會輕輕放過?
彆開玩笑了,這不過是中場休息,接下來肯定會有大動作。
他們的錢放在斯特利銀行,肯定會錢生錢,帶來更大的利益。
學生群體看到了,那些精明的商人又怎麼會意識不到,他們比學生更快意識到這一點,奈何之前和小弗蘭克先生不熟悉,且他們的動作眼花繚亂,讓人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現在局麵暫穩,他們就想趁機入場分一杯羹。
有的人支持那些銀行,積極布局應對接下來的動蕩,甚至想借此吞並其他銀行。
而有的人則認為跟著勝利者,才能更好的賺錢,於是紛紛找到小弗蘭克先生,想要進行投資。
小弗蘭克當然不會拒絕,當即表示,會拋售9%的股份,拆分成五份,價高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