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 第四百五十九章紅樓潛龍在淵73 蘇葉……(1 / 2)

蘇葉三人從川蜀一路過來, 最先進入宜賓安,盤踞在這裡的是叫越西的小國, 往東一點更大的地盤是朱提國。

在漢朝時, 這裡統稱為益州,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節製雲貴高原各民族的要塞。

等到南邵國建立,把這裡納入版圖, 又對中原稱臣,於是這裡又屬於南邵, 但因為傳統,一直由漢人掌控, 中原朝廷向這裡派官員管理和駐軍。

由於其地理的特殊性,官員時常換人,但駐軍卻是同一人掌管, 不過軍隊裡的士兵是從荊楚調來。

等到南邵國分裂,中原也戰火不斷, 顧不上南邊,這一地就分裂成一個小國, 就是之前提到的三國之一的大長國,後來又分裂成越西和朱提。

大長國內漢人居多,統治者就是那在此地駐軍的漢人軍官,剛開始是三國中發展最好的,可傳位四代,出現了一位奢侈享受的國主。

為了能過上奢侈無度的日子,他橫征暴斂,不把人當人,於是西邊雪山一代各民族就反了,想要推翻他的統治。

然漢人政權畢竟具有先進性, 雖然這些本地人擅長打戰,最終還是輸給了大長國的軍隊,但他們也沒有服氣。

正好雲貴高原上的地形被高山切割的支離破碎,很難聚攏,漫長的曆史中都是各自為政,即便形成國家,也都是散裝的。

於是當初反抗的民族首領高莫就帶領剩下的各族人,往西翻過目梁山,在雪山腳下建立了國家,叫越西。

而大長國的國主因為他們的反抗,死在了戰場上,軍隊權力落到了權臣崔家手上,他們扶持幼主登基,然而一連三任皇帝都不長壽,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不過二三十年,崔家崔格叔取而代之,成立了朱提國。

崔家雖然姓崔,但並不是漢人,也是本地少數民族的一支,隻是他們已經漢化好幾代了,和真正的漢人沒什麼區彆。

朱提國施行的製度,是照著前中原王朝設立的,但為了分權,也因為是竊國,崔格叔需要拉攏國內其餘忠心前大長國的勢力。

於是他設了一個三家分權的模式,崔家是國主,另外還有權臣高家,魏家,和趙家。

這種方式倒真讓崔家的王權穩固下來,大家不再想著大長國的事,而是坐下來一心爭權奪利。

他們也不是沒想過向西征討越西國,有一次直接俘虜了高莫,隻待瓦解其餘小部落,就可以統一了。

然而就在這時,越西出現了一個猛人段興陽,直接帶著剩餘部落殺了來,把高莫又搶了回去,甚至還勇猛的直逼朱提王城。

要不是他們士兵是真的少,糧食也供應不足,就真的要滅了朱提了。

可人手和糧食不足,段興陽也隻能望朱提而興歎,帶著剩餘士兵回去了。

此一戰消耗了兩國有生力量,甚至十四歲以上的男子都上了戰場,回來的不足一半。

這也讓兩國都沒機會南下,與下麵的天興國大義國掰一掰手腕。

段興陽回去後,直接成了越西的大英雄,又掌握了軍權,士兵都服他,相反高莫的威望下降了一大截,即便依就是國主,可國內的權柄已到了段興陽手裡。

好在段興陽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就是抓著權柄不放。

越西形成了一個略微有點奇怪的格局,高家穩坐在國主的位置上,而段家掌握軍隊和一部分政權,成為越西國第一大權臣。

在越西,你可以得罪高家人,但絕對不能惹段家。

而高家的王位繼承,得看段家的臉色,看他們願意扶持哪一位,而不是國主決定哪一位。

這一格局沿用至今,高家是明麵上的國主,段家是實際意義上的掌權人。

段家現任家主段明輝是個貪財好色之人,沒有大局觀,眼裡隻看到段家的利益,甚至隱隱有取高家而代之的野心。

糧商會一進入越西,就把段家的情況調查的一清二楚,更是對段明輝寵愛的美人進行了投資,讓她幫忙說話。

在這位美人的幫助下,糧商會一共在越西建立了三個大小不等的莊子,收攏婦女兒童老人兩萬多人,青壯三千人。

其中身體素質最好的一千人,以各種方式,越過東邊的朱提,進入了宋將軍的水師。

哦,在朱提招募到的更多,足足五千人,很大一部分是漢人。

他們得知糧商會是中原來的,天生就具有好感,在幫忙安頓家眷後,毫不猶豫答應招募,和越西人合到一起,在海南秘密訓練了半年,就登船去了太平洋某島。

這其實並不算是水師正規部隊,其實屬於蘇葉的士兵,作用嘛,見仁見智。

是成為海上航行家,還是某島上的開拓者,亦或者海盜?總要視情況而定,但作為配合宋將軍作戰的編外人員,他們的戰鬥力確實強悍。

因為這個,這些年從南邵源源不斷招了許多兵,人數超過了五萬有餘,但還遠遠不夠,會持續向外輸出。

原本蘇葉這樣搞,很容易讓本地隻剩下老人,女人和孩子,畢竟南邵本就地廣人稀,七國加起來也沒多少人。

可與此同時,他們還往這裡運人,像倭國被占領後,大部分俘虜都被運來此地,還有朝鮮半島,越南的萬象人和占人等。

有很多都是未開化的民族,仍處於原始部落,派人把他們弄來,先運到更需要發展的雲貴高原來,等這裡的土地都消化了,再慢慢往更南邊擴張也不遲。

這其中糧商會的功勞隻有一小半,大部分還是大楚各地權貴,以及那些海商們乾的。

他們跟著糧商會行動,獲到了好處,東北平原的莊子,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

於是輪到南邵,想也不想就跟進,甚至無師自通各自去攻略七國國主和權臣,從他們手裡買下大片大片的土地來。

然而問題來了,雲貴本就地廣人稀,在高原上,且高原再生高山,一山疊著一山,崇山峻嶺綿延不絕,買下的土地大部分是山地,能種植糧食的地很少。

怎麼辦呢?不能買下來就直接放著浪費吧?

繼續跟著糧商會學,當初他們就是盲目跟進,現在發現問題了,還是得閉著眼睛跟。

糧商會在購買土地的時候,特意選了許多山區,不為彆的,隻因為這裡適合種植果樹,茶樹,或者鮮花等,還有能榨油的棕櫚樹,以及經濟價值相當重要的橡膠樹等等。

至於糧食,隻種本地的占城稻,味道口感很差,但產量高,還能做到一年三熟。

而這些糧食,也僅供本地自給自足,不往外賣。

也就是說,糧商會在此地說是莊子,其實就是一座座山,以及山下一大片地方。

這些山下土地可種植糧食,實現莊子上勞動人口的自給自足,而剩下收益的大頭,是從經濟作物來。

其餘人發現了這個,一時間有點傻眼,但也沒辦法,錢都花出去了,畢竟是人家七國的地盤,想買下一大片土地,多少是都要出點血的。

於是他們隻能向糧商會買技術,買指導,甚至買策劃案。

借著這機會,糧商會給他們的地盤以及種植的各種經濟作物,製定了一個完整的規劃,讓大家都處於一個大框架內。

而這個框架的基本原則,就是每種作物都有三個及以上的勢力種植,不能形成壟斷,互相製衡,但又都是大規模種植,形成產業化。

如此一來,南邵這地在商業上的布局基本完成,但礙於不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處於彆國的統治下,經濟活動進行的並不安穩,時不時出現戰亂和搶劫,以及偶爾發生的疫病,導致這裡長期隻看到投入,產出卻有限。

即便產量增加,眼見要賺錢了,又擔心那些統治者看到好處,就想要搶走,於是不得不花重金招募侍衛。

因而在南邵投資的,除了糧商會,其餘人大部分沒有盈利,而糧商會也是因為本地人喜好享受的緣故。

用那些奢侈品,從他們手裡換走大量明珠,翡翠,玳瑁,犀牛角,象牙等珍惜商品。

這些在中原,自古以來都是昂貴的奢侈品,這才造成了貿易順差,賺的盆滿缽滿。

其他投資的人倒是有心跟著做,可惜他們人手實在有限,不像糧商會已經是龐讓大物,人才眾多。

雖然還叫糧商會,可內裡早就變成了真正的商會大聯盟,且也一直有在孵化各個部門,擴大規模。

這次派往南邵的,就超過了一萬人,從高層決策人,到中層管理人,再到最低一級的貨商,過來前都經過培訓,對此地了解,不說了如指掌吧,至少心中有數。

許多還學會了當地不少方言,溝通交流不成問題,買賣自然就好談了。

其餘投資人可沒有這份遠見,不知道南邵有什麼好東西,也不知道南邵的具體情況,就連勢力格局,都是一知半解。

就這樣,他們怎麼和糧商會爭奪生意?

於是為了投進去的錢不打水漂,就隻能聽從糧商會的安排,接受他們的管理,聽從指揮,也順便得些庇護,都是中原來的,守望相助吧。

索性這裡亂歸亂,但他們是帶著好東西來的,又打點得當,大麻煩倒也沒有。

唯一的問題就是人手實在不夠,這個不夠到了空缺十分之九。

在東北圈地,那是能多大就多大,越大越好,前期投入少,隻要荒地開出來了,後麵就是源源不斷的收入。

頂多隔幾年出一部分錢,用於興修水利上,其餘完全不用管。

於是嘗到了好處的人,就把好處全占光了,其餘人隻能眼紅。

等到糧商會在南邵有了動作,他們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跟進,甚至搶在糧商會之前,購買了大片土地。

因為他們篤定糧商會一定做了完全準備,不會出問題的。

這倒是不錯,要是沒有全盤規劃,蘇葉怎麼可能把培養起來的人才,白白犧牲了。

現在到處都要用人,不僅糧商會主體,東北,大漠,海島,百越,乃至還沒有打下來的西域都用得上他們呢。

培養一個人才需要十幾年工夫,但折損一個人才,隻需要瞬間。

為保障進入南邵之地人的安全,不僅計劃要做全麵,侍衛更是用上了精銳。

這樣的充分準備之下,才讓他們一進來,就形成了國中國的格局。

一個個莊子,就像一個個塢堡,讓那些國主權臣無可奈何。

可他們想到了開頭,沒想到結果,那就是土地雖然得到了,可人卻少之又少。

地是好地,規劃後的經濟收益,怎麼看怎麼讓人眼饞,前途一片光明!

就是吧,沒勞動力實現這美好願景,叫人難受不難受?

資本是野蠻的,即便是號稱儒家弟子的那些當官之人,麵對自家利益的時候,也會把仁慈拋到一邊。

於是人口買賣大興,反正這原本在大楚也是被允許的,隻要套上一層遮羞布,就可以假裝看不見其黑幕下剝削的本質。

可大楚的百姓終究有限,隨著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糧食價格降低,賣身為奴為婢的人一下子少了六成,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殘,彆說弄到雲貴高原這種瘴氣遍地,氣候多變的地方來勞動了,不半路病死都算好的。

那怎麼辦呢?買戰俘,買其他國家活不下去的人,不管什麼人吧,隻要能乾活,怎麼都好。

有需求,自然就有買賣,商人的嗅覺是最靈敏的,且他們也大膽,從海上,從越南,甚至天竺那邊,購買或掠奪,總之弄來了許多人。

填補了一部分雲貴高原人員不足的問題,至少能讓各個莊子按計劃運行起來。

而糧商會因為有自己的侍衛,敢於和國主們搶人,把女人老人和孩子納入自己的保護範圍,他們家中的男人自然也跟來了。

挑出精兵送到海上去,剩下的留在各個莊子,訓練成侍衛,加入侍衛中。

而莊子上乾活的,就成了購買的奴隸和本地女人和老人。

越西三個莊子,護衛超過了五千人,其中一千是糧商會帶過來的,剩下四千都是本地人,經過正規化訓練後,已經成了一支合格軍隊。

彆看這支軍隊人數少,在越西完全夠用了。

蘇葉檢查了一下他們的實力,就隨著商隊去了越西的王都高王城。

這座城池建在雪山腳下,利用三麵的高山形成天然屏障,隻有一麵有個缺口。

按常理來說,隻要守住這個缺口,就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可事實上,這城的防禦四處是漏洞,以為背靠雪山就萬事大吉,但事實上,從雪山翻越而來,也不是沒可能。

曆史上蒙古鐵騎就穿越雪山,先攻打大理,借此雙麵夾擊南宋,雖損失慘重,卻也成功了。

這就意味著,雪山能下來人,而一旦從這裡攻破,就是出其不意,勢如破竹。

當然,蘇葉沒打算真刀真槍乾一場,她打的是扶持國主高迪與權臣段明輝相爭的主意。

段明輝好攻破,隨便一個計謀就能讓他喪命,麻煩的是掌握在段家手裡的軍隊。

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名為越西國軍,其實早已被養成了段家的私軍。

這支軍隊的人數差不多兩萬,這在小小的越西國,已經是了不起的數目了。

再多一點,越西也養不起。

蘇葉親自去了一趟軍營,試探他們的整體實力,發現這支段家軍,就是六支軍隊組合起來的。

其中四支掌握在段家族人手裡,段明輝手裡一支,侄子段慶一支,還有一位堂叔和一位族侄,剩下兩支是兩個部落首領,都是段家女婿。

其餘人都要聽從段明輝這個家主及國相的調遣,統一性還是足的,戰鬥力嘛,各個身體素質都很強悍。

隻是他們習慣了有事直接勇上去,靠氣勢和衝勁壓人,沒有所謂的配合,也沒有戰術戰略。

就這樣的,蘇葉的五千侍衛,完全收拾的了。

可她沒打算讓自己的侍衛出麵,五千對兩萬,就算訓練的再好,也難免傷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