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胃切除術後膽汁反流性胃炎論治(1 / 2)

舌質暗苔白,出現這種舌征的原因一般有三,積食、肝鬱血瘀、水濕內停。

所謂積食,飲食不節或脾胃受納腐熟運化失常,導致進食後的食物停滯於胃腸,可出現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嘔吐酸腐食物等症狀,從而引起舌紫暗苔白膩。

積食導致的可服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藥物消食化積,緩解症狀。

而肝鬱血瘀,則是因為肝氣不通和氣血不暢,在舌象上可表現為舌紫暗苔白膩。

至於水濕內停,則是身體存在正氣不足,導致肌肉、關節、經絡、痹阻不通。

李於泉的情況則比較嚴重,以上三種原因都有。

“你看看。”

陸軒將位置讓給了蘇可楠。

對此,李於泉倒是見怪不怪,隻是李玨瑛卻是眉頭一皺,不過張了張嘴,還是沒說什麼。

像這種老帶新的培養方式,無論在哪都有,畢竟新的醫生想要積累臨床經驗,這種是必不可少的,隻是在衛生院她還是第一次見。

蘇可楠乖巧的點點頭,跟陸軒換了位置,把了把脈,又看了眼李於泉的舌征,暗暗沉思。

而陸軒則是在那裡聽著心聲,比較著自己的判斷是否準確。

過了一會,陸軒才回過神來,問了一句:“怎麼樣?”

蘇可楠眨了眨眼睛:“他的脈象好像有點複雜。”

陸軒失笑,脈沉細澀,能不複雜嗎?

“這位老爺子的脈象有三種。”陸軒提醒道。

“三種……”

蘇可楠想了想道:“脈細……”

沉吟一聲後,蘇可楠求助似的望向了陸軒。

陸軒也知道讓蘇可楠判斷李於泉的脈象實在是有些為難對方,於是直接說道:“脈沉細澀,細脈判斷相對簡單一些,沉脈和澀脈沒有一定的經驗,判斷起來相對較難。”

蘇可楠神色失落。

“其實若是單一的脈象,無論是細脈、沉脈還是澀脈,判斷起來都沒有太大的難度,隻是李老爺子的脈象合三,你沒法判斷實屬正常。”

陸軒安慰了一句,若是誰都能輕易判斷如此複雜的脈象,那中醫就不需要什麼臨床經驗了,靠自學就能成一代名醫。

中醫之所以學起來比西醫難,就是難在這些地方。

沒有一定的經驗,想要判斷的準備,根本不可能。

陸軒之所以能判斷出來,主要還是因為這段時間都接觸過這三種脈象,不然換作半個月前的他,恐怕比蘇可楠也好不到哪裡去。

聽到這話,蘇可楠微微點頭。

陸軒則是繼續說道:“脈象知道了,就能判斷出很多東西,這個我相信你應該了解,不過在說到李老爺子的情況之前,我先說說胃切除術後膽汁反流性胃炎應該如何辨證論治。”

說著,陸軒看向了李於泉:“老爺子,可能要耽誤您一點時間。”

要不要說,還得征求一下患者的意見才行。

患者若是著急,那他就不說了,有空的時候再跟蘇可楠提提。

好在李於泉老爺子也不在意這些,不僅沒有反對,而且還對此表露出濃厚的興趣:“沒事,正好我也聽聽。”

“謝謝老爺子。”

陸軒道了聲謝,旋即整理了一番語言,繼續說道:“一般來說,在進行胃切除術、胃腸吻合術後,患者出現酸性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概率很高。其中BilllrothII式胃切除術後的發病率是BilllrothI術式的兩到三倍。

之所以會出現膽汁反流,主要原因便是患者在進行上述手術後,幽門功能喪失或幽門關閉不全導致。”

說到這裡,李於泉想了想問道:“陸醫生,我在醫院的時候,聽到過一些,有些人並沒有做過這些手術,一樣會出現膽汁反流,這是為何?”

陸軒倒是沒想到李於泉會詢問這方麵的東西,不過對方好奇,他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儘:“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某些病人沒有手術史,可若是幽門關閉不全的話,十二指腸內容物依舊可以反流入胃,引起反流性胃炎。

若是膽囊切除,儲存膽汁的功能喪失,膽汁便會持續流入十二指腸。而胃切除術後,膽汁反流入胃是最常見的術後並發症。”

“原來如此。”

李於泉恍然大悟,隨後看向陸軒:“受教了。”

換作是其他醫生,可不會跟他說這麼多。

頂多就是告訴他,不做這個手術會怎麼樣,很少會告訴患者,做了這個手術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術後並發症。

陸軒微微點頭,繼續說道:“一般來說,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都會出現腹胃脘部發賬、燒灼、疼痛等症狀,而且食後脹痛加重,服用堿性抗酸製酸藥物後不能緩解,或反增劇,少數惠者可出現前胸疼痛、納呆、脹悶燒灼不適。”

“比如食油膩後則惡心、嘔吐膽汁,吐後則胃內稍適,由於胃排空障礙,嘔吐多在食後或在晚間後半夜發生,嘔吐物中可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或偶見少量血絲。

因怕進食後症狀加重,很多患者都會減少飲食,以至發生消瘦、腹瀉及營養不良,甚至貧血、頭量、渾身及四肢疲乏無力、出汗等症。”

“不過嘛……”

“不過什麼?”

陸軒話鋒一轉,看了眼診室內的幾人道:“中醫理念裡並沒有反流胃炎一說,但這類病卻是包括在中醫學“胃脘痛”、“吐酸”、“嘈雜”之類裡。

其發病機理多與肝失疏泄調達之性橫逆克土犯胃有關,膽氣隨肝氣上逆則大呃口乾發苦。

但胃切除術後並發的胃內燒灼、返吐苦酸水者,隻是在手術後由於幽門功能喪失,或幽門關閉不全的條件下形成的。當然,還有因局部吻合口有炎性改變而發生胃脹胃痛,返吐膽汁。”

說到這裡,陸軒想了想,又道:“古有醫書,《素問?平人氣象論》就有言:“平人之常氣稟於胃氣,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所謂無胃氣者,但得其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又如《靈樞?賬論》中也有言,認為與胃氣相通的有五個出入口:咽門、賁門、幽門、氣門、魄門。

古人則認為飲食從口而入,經咽、食管、賁門、胃、幽門、小腸、大腸直至肛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消化排泄。

一些古籍中就曾記載過,古人應對這些病症時,最早有用手術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煎浣腸胃、漱滌五勝之術,有無後選症未見記載,不過這些醫術也早已失傳,現如今也沒人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