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燕王喜報仇 二更合一,259萬營養液……(2 / 2)

燕國國內反對的人很多。他們認為燕國被廉頗屠過之後,國力還未恢複。而且現在燕國和趙國算是盟友,正在調停楚國的內亂。看看遠方虎視眈眈的秦國,燕國怎麼能背棄盟約,攻打趙國呢?

但燕王喜搬出父仇,反對的卿大夫便無法阻止燕王喜了。

涉及“孝”一字,他們阻止燕王喜為父報仇,就是讓燕王喜不孝。有這個開戰的借口,背棄盟約也沒什麼了。

接下來就隻看燕國能不能趁此機會啃下趙國一塊肉。若燕國此戰能勝,一切都沒問題。

劇辛是燕昭王的寵臣,原本是一位很厲害的將領。但燕昭王去世後,他被新王排擠,已經很多年沒有用過兵,現在已經快七十歲了。

但他名聲猶在,燕國上下都對他很有信心。

此時趙國又已經沒有名將,燕國就算倉促出兵,應該勝算也較大吧?

燕國出兵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邯鄲城。

有外患當前,邯鄲城爭權奪利的人立刻就冷靜下來。

為了出兵抵禦燕國大軍,趙國現在必須要有一位趙王。春平侯還未回來,那就隻能讓公子偃當趙王了。

於是趙國一觸即發的內亂,在燕國大軍壓境的刺激下消弭,公子偃登基為趙王。

春平侯其實已經快回到邯鄲城了。當他聽到公子偃繼位的消息後,立刻調轉馬車,往秦國逃去。

趙王偃一繼位,就麵臨無將可用的大危機。

這時,有人舉薦了一位老將,龐煖。

龐煖是趙武靈王的重臣。趙武靈王被餓死後,如許多隻認可趙武靈王的人才一樣,龐煖也離開了趙國朝堂,隱居民間。

原本龐煖隱居楚國,現在已經回到了邯鄲。雖然龐煖已經年近八十,也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但他有不少兵家著作,隻從著作上來看,他是一位能領兵的人才。

現在趙王無將可用,不如試試這位老將。

趙王偃雖對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很沒有信心,但他也隻能病急亂投醫,召見龐煖。

龐煖精神矍鑠,舌綻蓮花,立刻就獲得了趙王偃的好感。

於是趙王偃拜龐煖為將,迎擊燕國。

湊巧的是,龐煖和劇辛年輕時是一對好友,曾同在趙武靈王麾下為官。

劇辛被燕昭王的求賢令吸引,去了燕昭王麾下為官,燕昭王去世後被冷藏至今;龐煖在趙武靈王死後離開趙國,也隱居至今。

他們都是青年時成名,之後便沉寂至今,到了白發蒼蒼時被君王看重,拜為大將,率兵出征。

魏無忌也得到了燕國軍隊壓境的消息。

他本就能征善戰,個人脾性品格也頗受邊疆將士喜愛,還有李牧書信作為媒介,很快就取代了雁門三郡原本李家的地位,將趙國邊軍如臂使指。

得知趙國危險後,魏無忌認為自己已經是趙將,雖然趙王沒有發詔令讓他救援,他也應該做好準備,於是整備軍隊,隨時準備救援邯鄲。

當龐煖領兵出發的時候,魏無忌讓門客留守雁門郡,親自率領三千精兵,無詔離開了雁門郡。

這支龐煖和劇辛都不知道的奇兵,提前為燕趙戰爭劃下了句號。

燕國背盟,也給楚國造成了影響。

楚國的和談遲遲沒有結果,不是楚國對戰雙方達不成一致意見,而是出兵“幫助”楚國和談的魏國、韓國、燕國、趙國、齊國五國要從這場和談中謀取利益,楚國沒有和他們談攏。

燕國和趙國在燕王喜派劇辛出兵時,便放棄了商談,匆匆回國,擔心被對方襲擊。

剩下的魏國、韓國和齊國見己方勢力減弱,秦國的信平君廉頗還時不時來瞅一瞅他們在乾什麼,便也不敢再耗下去,匆匆拿了些錢財奴仆當好處,也撤兵了。

楚國僵持許久的和談終於結束。

和談約定,雙方以高郵湖到巢湖(後世名稱)一線為邊界,分南北楚。景昭二族以及所有支持者去往南楚,南楚就相當於他們的新封地了。

不過景昭二族不可稱王,而是稱南楚君,名義上仍舊是楚王的封君。南楚國是楚國的附屬國。將來楚國出兵,南楚君也得協同出兵。

楚國遷都之後,現在核心地帶都在淮水岸邊。南楚國劃分出後,南邊與南秦比鄰,受李牧兵鋒威脅;西臨大彆山,受王翦兵鋒威脅。楚王劃分南楚國,便是讓南楚國成為抵禦李牧和王翦的屏障。

楚國叛軍在楚王拜項燕為將後,戰事失利較多,勢力比較微弱,隻能無奈接受了這個提議。

但他們要求,借項燕為將,將秦人從長江北岸驅逐。

楚王同意了南楚國的要求,將項燕借給南楚國,任南楚國大將軍,率領南楚國的軍隊進攻秦國趁亂在長江北岸占據的城池。

待南楚國出兵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年四月了。

朱襄在廣陵城周圍種下的水稻已經快豐收,桑基魚塘模式也已經初見成效。

鄭國確實不愧是以鄭國渠青史留名的水利專家。他聽聞“桑基魚塘”之後,立刻就將魚塘納入他的水利渠道網絡中,給廣陵城打造了一片灌溉、養魚、泄洪的水利渠道網絡。

而且他的成本管理也十分到位。

這個水利渠道網絡雖然完全修好,至少需要三年,但並非修好之後才能用,而是修好一條就能用一條,所以現在就用上了。

廣陵城豐收在望,朱襄的聲望卻不如在南秦那樣空前提高。

他敏銳地發現,廣陵城從士人到庶民,對秦國的忠誠度都很低。他們雖然現在很聽話,但對秦國仍舊很排斥。

這很正常。

長江北岸已經歸於楚國幾百年。與南楚不同,廣陵城與楚國主要經營的地區沒有長江隔絕,人員往來十分密切,所以風俗民情都完全融入了楚國,對楚國的認可度極高。

即便楚國出現了饑荒,因後續景昭二族叛亂,廣陵人都十分樸素地認為這是叛亂者的錯。

人禍是叛亂者的禍,天災是神靈懲罰叛亂者而降下的災禍,楚王是清白無辜的。

至於秦國,本來在楚國的名聲就很不好,又是趁火打劫奪取廣陵城,所以廣陵人都厭惡秦國,不認為自己是秦人,等待楚王派兵來拯救他們。

朱襄來了之後,才把這種“仇恨”降成“冷漠”。

長江北岸秦軍占領的城池並非廣陵城一座。其他城池都零星出現了反叛,被秦軍鎮壓。朱襄來到廣陵城後,還未出現廣陵人叛亂,說明朱襄的民間聲望確實高,廣陵人已經很給朱襄公麵子了。

朱襄很清楚這一點。

廣陵人厭惡秦國,若楚王出兵,他們必定支持楚兵,秦軍在楚國喘過氣後,要繼續占領廣陵城很困難。

李牧也發現自己決策失誤,送信給朱襄,讓朱襄趕緊回吳郡。

李牧得知楚國和談結束後,跑去戰船甲板上背著手吹了很久的海風,吹得第二天咳嗽,現在正在喝藥。

李牧不認為自己之前的判斷出錯。

以他的判斷,楚國和五國聯軍肯定還會繼續拉鋸戰很久,直到雙方都精疲力儘,五國得到了想要的利益,和談才會結束。

楚國元氣大傷,一定無力再管長江北岸這幾座時時刻刻會遭遇秦國舟師威脅的城池。

他本以為,這幾座城池,他吃定了。

李牧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燕國要背盟。

好吧,趙太子和趙王相繼去世,趙王之位遲遲未定,這確實是出兵攻打趙國的好機會。

但這個機會不是這時候用啊!

李牧得到消息的時候,燕將劇辛被信陵君魏無忌奇襲,方寸大亂之際又被龐煖迎麵撞上,腹背受敵,已經敗了。

仔細看了燕國出兵始末,李牧不是燕人,都因為單純看到燕國的策略沒有一處正確,而頭疼了起來。

俗稱,眼睛被辣了。

若他領兵,定是等春平侯回到邯鄲,春平侯和公子偃開始兵戈相向時,再偷偷出手。

隻要支持春平侯和支持公子偃的人真刀真劍打了起來,就算外患來了,兩撥人也不會輕易停手。因為已經撕破臉,先停手者一定會被清算,他們賭不起。

燕國甚至可以派人去支持勢力較弱的那一方,承諾幫其當上燕王,然後輕鬆割據幾座城池。

無論怎麼想,也不可能在春平侯還未到達邯鄲爭奪王位戰場的時候出兵啊!你這不是讓趙國立刻結束內亂,推舉唯一在邯鄲的公子偃為趙王嗎!

李牧都懷疑,燕王喜身邊是不是有趙王的奸細,故意對燕王喜出這種餿主意,以保全趙國。

聽聞燕國此次派出的老將劇辛曾在趙武靈王手下為官,說不定自己真的猜對了?

燕國的愚蠢,讓燕國和趙國退出了向楚國施壓的隊伍,其他三國自然也隻能退兵。

楚國沒有了外部壓力,迅速和談,現在矛頭對準秦國了。

李牧雙手捂住腦袋,頭疼啊,頭太疼了。

他不知為何,又想起在鹹陽時,與白起一起住在朱襄家中聊兵家之事,白起說過的話。

武安君白起當時唏噓,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趙括為什麼那麼做,讓他差點陷入兩難之境。還好朱襄來了。

李牧終於明白了白起的心情。

燕國人你們在乾什麼?為什麼這麼蠢?滿朝卿大夫難道找不出一個清醒人嗎?

不是不讓你們出兵啊,你們在春平侯和公子偃打起來後再出兵不行嗎?你們是趕著去幫趙國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嗎?

李牧痛苦無比。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