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太子丹出逃 一更。(1 / 2)

來者是一個二十來歲的華服公子, 趴在朱襄麵前麵色蒼白,冷汗冒了一茬又一茬。

朱襄聽到那人的名字走了一會兒神,那人的冷汗就把背後的衣服都打濕了。

“張耳……”朱襄從記憶中搜索出這個名字, 回過神,“你曾經是信陵君的門客?”

張耳連忙重重磕了一個響頭:“是。”

朱襄看見張耳懼怕的模樣,嘴唇動了動, 讓張耳起身的話化作了一聲歎息。

他對張耳印象不深,想了許久才想起這個耳熟的名字。

一同拚車出差的同事曾經用極其羨慕嫉妒恨的口吻提到過張耳。

張耳的事跡和劉邦綁定。

劉邦曾經為張耳門客。他成為皇帝之後,張耳立刻飛黃騰達。

張耳本人在秦末漢初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不算有什麼本事, 但他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每次在人生進入轉折的地方做出的選擇——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能讓他走向更高處。所以他沒立下多少功勞,也能成為漢朝的開國勳貴。

都說劉邦狡兔死,走狗烹,實際上後世大臣都羨慕有劉邦這樣的君王。劉邦殺的都是異姓王,哪怕最後知道發小站在了呂後身邊動了殺意,但最後也是算了。

雖然劉盈文不成武不就,將來可能會被外戚壓製, 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崽,就這樣吧。

跟著劉邦打天下的沛縣功臣全部都與國同休, 有些爵位甚至延續到了東漢。比如曹家和夏侯家, 從西漢初一直聯姻到東漢末, 奠定了魏國的統治基礎。

劉邦在有恩報恩一事上做得特彆儘心。

朱襄歎氣的是, 曆史中留下過光輝的人物,他們不僅本身能力出色,也確實有常人沒有的運氣。

能在青史留名,才能和機遇, 缺一不可。

魏無忌因為聽了自己的勸說沒有回到魏國,而是去了雁門郡。張耳就沒有借著魏無忌的名聲成為名士,最後成為外黃縣縣令。

劉邦的出生年歲不詳。在朱襄的前世,西晉皇甫謐猜測劉邦出生於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西晉臣瓚猜測劉邦出生於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兩者都沒有依據。

不過劉邦晚年也多次身先士卒當先鋒,秦末起義時親自帶兵的能力更是僅次於項羽,正值當打之時。兩者非要選一個真實性更高的,應當是公元前247年。

現在還不到十歲的劉邦,顯然和沒有機會刷名聲的張耳不會有交集了。但張耳卻陰差陽錯得到了自家政兒幼年的帽子,真是老天喂飯吃。

相比將帽子賣了一塊白饃的農人,朱襄自然很是唏噓。

“起身吧。”朱襄又歎了口氣,讓張耳起身坐下。

這事張耳並非有錯,但也並非全然無辜。

雪姬給政兒縫的小帽子,用的是廉公狩得的赤狐皮。雖用料紮實,但被農人珍藏了十幾年,已經賣不上價格。

何況在饑荒年間,用十幾年前的狐狸皮帽子換糧食,幾乎不可能。

但張耳應當是猜到帽子的故事是真的,想要投機取巧,才會用白饃換帽子。

魏無忌在戰場自縊前,將門客悉數遣散,推薦給熟人故交。

張耳就留在了趙國,在平陽君後人門下繼續當門客。

平陽君後人將朱襄曾經住過村落的村人遷徙到自己封地的事,張耳應當是知道的。

秦公子政年幼時曾與村人互換禮物,並聲稱會滅趙的事,張耳應當也聽說過。

雖然庶人難活,十幾年過去,當時遷徙到平陽君和平原君封邑的村人,恐怕大部分都是後來的流民。那得到帽子的農人也小心謹慎,知道財不露白,沒人知道他就是故事主角。這件事就隱藏了下來。

但在平陽君的封邑中有一個農人用帽子換糧食,那時公子政已經是太子政,張耳隻需要付出一塊白饃,就能得到疑似能與秦王見麵的信物,這對他是劃算的。

就算是假的,張耳也不虧。

又不是強買強賣,張耳本來對這幢交易很得意。但他沒想到,秦王政居然會對幼年時見過的庶人如此在意。

秦王政離開邯鄲時不過四五歲,應該是不太記事的年紀。他對邯鄲大部分的記憶,應該都是從長平君口中得知。他可能知道自己送出了帽子,但對帽子和那個農人小孩的感情應該是沒有的。

秦王政可能會在伐趙時用上幼時承諾的借口,但說秦王政真的在意幼年時見過的某一個具體的庶人,彆說張耳,這世間估計都沒人會相信。

但秦王政居然真的對幼時的事特彆在意。

他親自來到了趙國,回到了曾經邯鄲城郊的家,還詢問村落裡的人的去處,並特意點了那個他贈送過帽子的農人小孩的名。

更糟糕的是,那個農人小孩居然沒餓死。張耳想編些吹捧自己的話都沒法編。

張耳現在特彆後悔。

買帽子他不後悔。他後悔的是當時怎麼那麼摳門?自己又不缺那口吃的。雖然那個農人很可能是個騙子,但自己給他一袋糧食又不是給不起。

不過如果回到過去,張耳恐怕仍舊隻會隨意給那個農人一塊白饃。

因為那個帽子實在是太破太臟了,又是十幾年前的舊事。若不是張耳聽過那個故事,想要賭一個萬分之一的可能,絕對不會多看一眼。

就算聽過舊事的人,大概率也不會理睬那個農人。他們不會相信,有一個從未接受過任何教育,隻知道在地裡刨土的農人,居然會珍惜對待一頂幼兒皮毛帽子十幾年。

這之前,趙國發生過多次饑荒。就算真有那麼一頂帽子,得到帽子的農人應該也早就用帽子換糧食了,怎麼可能等到現在才換?

可帽子是真的。

秦王重視幼年往事也是真的。

張耳本來在秦王離開趙國時,還抱有僥幸心理。

或許那個農人已經死了。再過幾年,他拿著帽子去鹹陽尋找秦國貴族請求覲見秦王,歸還帽子,就能編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求官了。

但誰知道朱襄公一直留在趙國,替秦王尋找當初的農人小孩,還真的找到了。

張耳就隻能匆匆來請罪,痛罵自己鬼迷心竅,請朱襄公恕罪。

“你贈送的那塊餅確實幫他度過了荒年,他很感激你。”朱襄唏噓完後,平靜道,“你既然是信陵君的門客,應當有幾分本事。我給你一個進入邯鄲學府的名額,你好好讀書,將來若能考到鹹陽學宮,也算是能出人頭地。”

朱襄沒有為難張耳。

正如他所說,農人自己都很感激張耳。若不是張耳,農人肯定撐不過這個荒年。

張耳一時的投機,救下了政兒的故人,讓政兒幼年時美好的回憶,在追憶時沒有變成惘然。朱襄不僅不應該責怪他,還應當感謝他。

所以朱襄才歎氣。

運氣機遇,真是讓人羨慕不得的事。張耳如他前世那樣,總能有意無意地在人生的轉折點上做出正確選擇。

“你可在那農人家中擇一幼子為徒,帶他一起學習。若他能學成,你和他兩家將來都在秦為官,傳到後世也是一段佳話。”朱襄道,“就算他家幼子愚鈍,能學些識字算術,也比什麼都不學強。”

張耳鬆了一口氣,立刻道:“草民會收他為義子!”

朱襄淡淡道:“之後怎麼做,你自己選擇。你無意間得到了這個機遇,就好好珍惜。我希望將來能在鹹陽學宮見到你。”

張耳激動不已:“草民絕對不辜負朱襄公教誨!”

他恨不得狠拍大腿,原地蹦起來轉幾圈!

雖然朱襄公隻是給了他一個邯鄲學府的名額,沒有給他太多好處。但隻要在朱襄公麵前掛了名,他就相當於在秦王麵前掛了名!隻要他真的有本事,就一定能在秦國為官!

這世上有本事的人難道少嗎?大部分人,都隻是缺一個在貴人麵前展露才華的機會。

他現在得到了這個機會,隻需要勤學苦讀,不知道羨煞多少人!

張耳激動極了。

他決定一定要好好培養那個農人的孩子,最好是結為親家。

隻要他們兩家能出幾個人才,張家就能憑借這則“佳話”在秦國站穩腳跟。

張耳出身不高,他這種貧寒士子就是這個時代所說的“庶民”。若能躋身秦國朝堂,他就階級躍遷了,怎麼會不激動?

朱襄贈送給了張耳幾卷鹹陽學宮的教材。

張耳摸著紙做的書本愛不釋手。

紙在秦國世人階層已經普及,但在六國卻是稀罕物。誰能有一冊紙做的書本,一定會開宴會炫耀。

張耳決定把朱襄公贈送的書本像供奉神靈那樣供奉上。

考試時拜朱襄公贈送的書本,肯定比拜神靈祖先有用。

秦王政幼時小帽子的事就這麼解決了。

朱襄新認識了一個曆史人物,得到了一顆心的好感度,抽到了重複的香料。

他將來應當是與張耳不會再有太深的交集,一顆心的好感度就頂天了。

張耳這件事後續的影響,隻是讓朱襄想到了漢初那一群人。

這時候魏國滅亡之前,劉邦的祖父應該是沛縣縣令。現在魏國剛滅,劉邦應當還在沛縣。

朱襄萌生出去見一見幼年時劉邦的念頭,但隨即將其掐滅。

他現在很忙碌,沒空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