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九百萬上品(1 / 2)

該問的都問過了, 謝禹便叮囑道:“你二人經曆一番廝殺,出力許多,即便麵上不顯, 實則也會有些疲憊。過後你等在居處好生調理身心, 再潛心修煉一段時日,將修為提一提。”

葉晏二人原本也是如此打算,自都應道:“遵命。”

隨後葉殊取出一隻儲物戒, 奉給謝禹, 說道:“弟子與長瀾在探索新秘境時,斬殺不少邪修。其身上頗多邪異之物, 更有邪寶之中困著的許多怨魂孤鬼, 須得一一淨化、解救。我二人年輕力薄, 難以處置,原本要將之上交宗門。如今拜入師門,正該請師尊查看。”

謝禹一怔, 旋即明白葉殊之意, 便將儲物戒接過來, 說道:“此物為師來處理。”

葉殊便是謝過。

晏長瀾則也取出一隻儲物袋, 奉給謝禹,說道:“弟子與阿拙在秘境內破嶽殿中,頗是換取了些前人傳承。阿拙的以雜學為主, 弟子則換來了數種功法、劍法。其中《破嶽三劍》與《破嶽煉體訣》皆是鎮派之法, 弟子有意將這些秘籍交易於宗門, 不知如何做法更為妥當。還請師尊一觀, 也為弟子出個主意。”

——弟子有東西想要與宗門交易,大多是前往任務殿,入一間密室, 由靈傀對那些東西進行鑒定、估價。但若是要將品階高的功法、傳承之類交易於宗門,往往就須得有真正的大能修士判斷了。故而大多弟子都是以神識灌入弟子令牌、召喚出一麵圓光來,打開一處上交任務的入口,簡單描述功法傳承。這消息便會層層上傳,最終由一位師長前來估算價位,再由弟子決定以靈石抑或是流雲點交換。

此刻晏長瀾直接交給謝禹,一來直接交由宗主審核自然絕無問題,二來便是因著即便身為宗主,要翻閱宗門典籍也要交付流雲點的,他們所得的功法品階頗高,說不得對這位新師尊也有些用處,請他先行看過,或者也算是替他省了一筆。

謝禹修行日久,亦明白晏長瀾之意,就將儲物袋也接過。

稍微看了看後,他心中有些感悟,但並未立即深思,而是大致做出了個判斷,然後,他先徐徐說道:“如功法傳承一類,乃是同品階寶物中最為昂貴的。倘若是弟子個人所得,交易給宗門且不在外交易,便是弟子為宗門儘心、提升底蘊之意,宗門總會給出個均價來,隻是必然不如在拍賣會中所出價位更高就是。”

晏長瀾坦然道:“既然拜入宗門,自然要為宗門著想。何況弟子於宗門之中修行,許多資源都大占便宜,尤其於各種課程、曆練之地上,都獲益極多。如今這功法交易給宗門,宗門能出個均價,弟子已然心滿意足了。”

謝禹微微一笑,對兩位新弟子越發滿意,便道:“《破嶽三劍》與《破嶽煉體訣》俱是鎮派之法,價值極高,且其直指大乘,又威力不凡,雖並非大乘功法裡頂尖出色的,但各自的價值也至少達到兩千極品靈石。”

晏長瀾一驚。

兩千極品靈石?每一極品靈石價值百萬中品靈石,而這等功法,宗門內的弟子若隻是略作觀看,卻隻消一千中品靈石即可……當然,倘若要仔細觀摩、借閱多日來參悟,自然不僅僅這個價位,而且境界越高的弟子去交易強大功法,所花費的靈石也會隨之增加……可饒是如此,也足夠可怕了。

謝禹繼續說道:“另外有四套同樣直指大乘的劍法,其威力遠不如《破嶽三劍》,價位大約在一千極品靈石左右,合四千極品靈石。直指通玄的兩套劍法,每一套價值兩百極品靈石,合計四百。除此以外,另有許多雜學,雖說其大多不甚精深,也並非功法這般能助人修煉提升、增加壽元,合起來也能價值五百極品靈石左右。”

“若是這些功法儘數上交給宗門,宗門自均價補一些,合起來當有九千極品靈石。”謝禹輕歎一聲,“不過宗門裡的極品靈石儲備不多,餘下那些也都要交給太上長老修煉,故而能給你二人的,隻能是上品或是中品靈石。”

……而九千極品靈石,就是九百萬上品靈石!

晏長瀾心中駭然。

僅僅是在秘境裡得了一些功法而已,出售給宗門以後,竟然就能有如此多的上品靈石麼?他與阿拙於其中也算是運道絕佳,還挖了幾個礦,所得的上品靈石原本已然覺得頗多了,但如今看來,幾套他並非花費多少力氣就換來的功法,卻一下子能帶來如此龐大的資源!

但縱然心中掀起巨浪,晏長瀾卻隻是瞳孔微縮,而後迅速恢複了心緒。

相比起晏長瀾來,葉殊就更顯得平淡許多,像是早在預料之中,又好似並未覺得這些上品靈石數目如何可怖——實則是二者皆有,他自然知道那些功法的價值,也因著前世手中能調動的資源更為恐怖之故,不至於情緒如何波動。

謝禹見狀,亦為二人的定力驚了驚。

邰勝則是咋舌,真是想不到,兩位師弟才是金丹期的修士,居然能暴富至此,要知道以他神遊境的修為,也不曾有那個運氣,在外曆練時獲取如此多的高明劍法——忽然覺得自己先前送出的見麵禮有些不夠看了。

謝禹溫和詢問:“長瀾,你是想要上品靈石,抑或是中品靈石?”

晏長瀾看向葉殊。

葉殊道:“上品。”

晏長瀾便轉過頭,言道:“師尊,我二人要上品靈石。”

謝禹見狀,不由莞爾。

不過相比起來,宗門裡需要中品靈石的弟子遠比要上品靈石的多,上品靈石的儲備也是不少,如今兩位徒弟要上品,其實更方便些。

謝禹意念微動,直接吩咐邰勝,讓他去調取足夠的靈石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