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碑上有名(2 / 2)

王彥客氣地問:“某兵少力寡,確是有些難以哨探到消息,莫不是這金賊國中有變故?”

趙嬛嬛:“金賊國主突然駕崩,宗室互相猜忌,各有心思,前些日子打得宛如水火,如今偌大朝廷一分為三,各自為政。”

王彥一時竟說不出話來。

局勢竟已變成這般模樣?

趙嬛嬛想起李綱的叮囑,猶豫一下,輕聲問:“都統,你可知道……靖康一年,汴京為何會破?”

王彥猛然朝她看來,那視線倏然變得如鷹隼般鋒利,趙嬛嬛隻覺得心臟都好似停止了跳動。她本能地冒出一句:“妾姓趙。”

趙……

王彥一頓。

目光一時忘記禮儀,停在趙嬛嬛臉上,喉嚨發澀,雙眼發紅:“你……”

“妾運道好,被人救出。”趙嬛嬛不太想談這個,輕輕一抿嘴,隻道:“妾想知曉……汴京城高人眾糧多,為何會被金賊破城?”

“你若問旁人,旁人不一定知曉。若問俺……”

“如何?”

“當日金賊兵圍汴京,河北招撫使張所以書信招募河北兵民,應者足足有十七萬,俺便是其中一人,由張使君破格提拔為都統製。汴京如何被破,俺人便在支援汴京,確實清楚。”

王彥沒有再笑,徐徐道來:“當日,俺們跟著張使君前去營救汴京,才剛落腳,便被金賊圍攻,當時軍中兒郎或死或逃,餘下之人隨著張使君殺敵。那時候,聽聞翟汝文率越州兵五千人入京勤王,傅亮率領陝西、京西部隊三萬人入京勤王,李綱與湖南安撫使郭三益等在荊湖南路組織勤王隊伍,得精兵十萬入京勤王……各路勤王人數合計有七十萬人……”

趙嬛嬛想到自己遭遇,口氣一下子有些衝了:“七十萬人,都不能驅趕虜兵?!”

王彥道:“當時汴京城下金賊約十萬眾,若一位上皇能夠支撐片刻,或許可以。然而,先是金賊發現他們上一次來進攻汴京的炮石機,竟然無人拆除,他們一來就能使用,又是天降大雪,如同為金賊平添十萬精兵,這些都並非破城關鍵……”

“關鍵是?”

“關鍵是,城內疫死者幾半,凍餓死者十五六,士氣大跌,不肯作戰,因而城破,此時天下勤王之兵才至半途,可憐守將姚仲友、辛永宗,自守禦以來,夙夜勤勞,食息不暇,卻為軍民毆打至死,骨肉星散,家財儘被劫掠。而靖康天子在此緊要關頭,並未安撫軍民,抗擊金賊,反而是依然在警惕上皇借機奪位,特意讓一百親從官披甲把上皇帶回宮中。”

趙嬛嬛聽到此處,把腦袋一低,隻覺耳垂燒到發燙。

好丟人啊……

她懨懨地說:“這些我都不知,那時被鎖在深宮中,隻聽得有人說甚麼皇兄昏庸,錯信道士郭京,以為他能施‘六甲法’,召喚‘六丁力士’、‘天關大將’、‘北鬥神兵’,還將守城將士都撤走,才使得京師城破……”

這事她知曉後,心中是怨兄長,也怨那郭京為何要蹦出來,若他不冒出來,也許京師便能撐到勤王大軍到來,卻不知原來除卻郭京,還發生了其他事情,或許,沒有郭京,城也終將會破吧……

王彥嗤笑一聲,笑聲有些冷:“好流言。隻是可憐郭京,背水一戰不成,還要替君王分擔罪名。”

趙嬛嬛不敢相信:“背水一戰?頂罪?”

“郭京不是道士,是一名老卒,找他來也並非是為召喚神兵,而是要以神鬼名義激勵士氣。”

在王彥口中,趙嬛嬛聽到和傳言不符的事情。

當日汴京已快山窮水儘,樞密使孫傅找到老卒郭京,或許提前秘密授意過,老卒郭京對外言稱自己能施“六甲法”,請動天兵天將下凡附身在普通士兵身上,那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士兵並不知情,真以為自己有神將附身,隨著郭京出城之後,殺敵時悍然不顧生死,對比其餘宋軍和金兵作戰一觸即敗,這些“神甲兵”反而讓金人吃驚,誤以為是宋軍精銳,甚至沒有正麵迎戰,而是派出精銳鐵騎衝擊,就算是這樣,金人大王手上還不知被誰射中了一箭。

至於這事之後,為什麼趙桓不對外說這是敢死隊——事前不說是出於保密,事後總能說上一說,把自己的名聲稍微往上提一提?王彥也不清楚,聽幕僚猜測,或許是因為這樣能夠將城破責任不至於完全歸結於一帝。

山窮水儘才需要背水一戰,那之前為什麼會到山窮水儘地步?還不是一帝操作太騷,大敵當前又是內鬥,又是一心議和,整整一年,連敵人留下的炮台都沒拆。

瞞著郭京這事就不一樣了。城破是因為皇帝信了郭京真的能召喚天兵天將啊!皇帝如果沒信郭京,汴京還能繼續堅持!之前那些騷操作對汴京守衛沒有任何影響!汴京被破,郭京要占大半責任!至於咱們皇帝陛下?他隻是識人不明!

趙嬛嬛整個人都恍惚了:“原來是這樣……竟然是這樣……”

她倏地站起身:“失禮了。”低頭小跑離開。

方才帝姬在恍惚,王彥也在恍惚。

這事他早就知道了,可今日一提起,他心中突然浮現出之前看過的大宋笑話。

不是那三個連在一起的笑話,是後來又放出來的一則笑話——

一帝在泛舟遊玩,舟翻了,誰得救了。

答曰:大宋得救了。

當真是五味雜陳,恨不得笑話成真。

還有如今在位那官家,也是不能指望了。

正在惆悵之時,帝姬拭過眼淚後又跑回來:“王都統,你記不記得你們軍中戰死將士姓名?”

記得是記得,但為何要問這個?

王彥正茫然著,帝姬又道:“小官人在修祠立碑,名為忠烈祠,忠烈碑,凡為國犧牲者皆入此祠,香火不斷。他們讓我問問你記不記得軍中戰死將士姓名,都是為國捐軀,待我回到浚州城,也為他們在碑上刻名,供奉香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