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惜膳堂進學了一段時日, 謝靈逐漸熟悉,適應了這裡。
很快,冬至就到了。
按照黎朝的習俗, 冬至要吃一碗熱騰騰的湯圓下肚,寓意闔家團圓, 才算是過節。
藕河鎮也過冬至之節,但在規矩上沒有太多拘束, 家家戶戶想煮湯圓吃便煮湯圓吃, 想煮餃子就煮餃子、或者做些其他的過節物什也行,就像惜膳堂不僅做了最普遍的芝麻餡湯圓,還彆出心裁,用蔬菜泥汁和了麵, 包了五彩丸子湯。
五彩丸子湯也是湯圓, 隻是顏色與餡料都區彆於一般的湯圓。裡頭包的是一種山野采摘的紫漿果, 紫漿果做成餡,被包進湯圓裡食用,味道甜中帶酸, 當作正食吃多了會膩味, 但隻過節吃上一些,就彆具一番趣味了。
禦衣堂也悉心準備了過節的物什——是她們早前就在趕製的一批冬季罩衣,這既是為了過冬至,也為了置備新年的衣衫才應景做的。
惜膳堂這一整天都要做芝麻湯圓和五彩丸子湯,來給其他幾個藝堂和主學堂的學子們送去,為的是想讓大家一起熱熱鬨鬨地過個節,這在往年也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禦衣堂就顧及不到每一位學子了,因為縫製罩衣雖簡單,但也不可能一下縫製幾百件, 幾十件已是最多了。加之她們手頭還有過新年要送的一批祈福香囊在縫製——這些縫起來更簡單一些,所以屆時每一位學子都能分到一隻。
而冬至一批的罩衣,禦衣堂一部分送給了自己人,一部分則為了感謝惜膳堂的湯圓,贈給了李師傅與這裡的學子們。
這些罩衣尺寸有大有小,學子們輪流試穿了一回,將適合自己的罩衣美滋滋地收下,其中幾位家境不算太富裕的學子,忍不住欣喜道:
“啊,這罩衣真不錯,看來我過年可以少做一件新衣衫了,能省下好些錢呢。”
過年製新衣,換新褥,換新具、是人們為著應新年新氣象的景,從頭到腳都要煥然一新,家中裡外一應物什也是一樣。就連謝靈往日在碼頭,也會讓裁縫扯上一些新布做冬衣,但那兒的裁縫隻會用碎拚麻布,所以她每一年穿的冬衣就大差不差,隻如以舊換新一般。
她手頭這一件禦衣堂學子出品的罩衣,做工雖不如蓬籽窩裁縫大娘的好,但既舍得用布料,又彆出心裁用了應景冬季的一種布料,據禦衣堂的一位學子說——此為學子們親手草染之色,叫作越冬藍,取色自越北天冬之藍,其色澤明亮而寒淡,穿著便更顯清雅,出塵。
惜膳堂與禦衣堂互相贈予冬至節禮,唯獨一個斂武堂被落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