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鬥爭和《楚門的世界2》上映(1 / 2)

距離第一次國人看電影已經有123年了,那是1895年的魔都,人們看到了“西洋影戲”這種舶來品。

而第一部國產電影誕生於1905年的春夏之交,電影頻道下麵的1905電影網,也是來自於這個時間。

113年前,誕生了第一部國產電影《定軍山》,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故事。

一個世紀以來,國內形勢多變,電影行業也發生過幾次巨大的變化。

可是,這百年來,哪怕是80年代電影行業到達了一個巔峰,基本上每年都有票房上億的電影,也從未有過專門針對電影行業的法律。

直到去年,才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促進法》,電影行業才有了第一部法律。

不過,沒多大用處,裡麵的一些硬性規定,時時刻刻在被違反,80%的電影院都在違法。

這樣已經寫進法律裡的規定,得不到嚴格執行。

但是反觀不少總局、電影局、中影的規定,都以口頭下達的模式,卻得到了較為嚴格的執行。

法律沒人遵守,主管單位的的一句話,卻人人遵守。

很早開始,關於電視劇審查、綜藝審查、電影內容審查的新規定,都不再以任何紅頭文件或者指導性綱領公布,而是以電話、開會等口頭模式下發傳達。

這次,光電關於禁止票補一事,沒有寫進法律裡,也沒有下發正式文件。

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一下子全國幾十家院線,十多家大中型影視公司,四大平台,還有一些媒體,同一時間都接到了上麵通知禁止票補一事。

行業上層知道了之後,然後又傳遍了整個行業、整個互聯網,所有人都知道了。

明明沒有任何官方的書麵文件,也沒有頒布相關條例,就是大家都知道,然後事情就定下來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比法律還管用。

而且,所有人全都遵守,沒有誰敢違背。

而網上也沒有任何來源於官方的消息,傳播的最廣的,是萬達影城官網的一個“新政”通知。

當然,這個新政在任何官方的地方是查不到的,有媒體采訪光電的人,人家隻會點個頭,然後說一句一切以近期公告為主。

這個公告,什麼時候出來,能不能出來,誰也不確定。

新政主要有四點:未取得公映許可證的影片,不得展開預售。

發行方製片方、出品方和院線方不得進行網絡售票平台補貼投放,銷售價即為結算價(不含手續費),銷售價不能高於結算價且不能低於最低價。

結算周期變更為八天。

網絡票務平台服務費用劃定2元:其中1元為係統服務方收取,1元網絡售票平台收取,這部分費用院線、影投不得參與分配。

在整個電影局“新政”裡,最惹人注目的一條就是——“取消票補”。

具體來說,其實,每部電影在電影進入院線之前,都會製定一個“出廠價”,即最低價,一般為30~40元不等。

而當電影到了電影院,相當於產品到了超市,票價則由電影院製定,30多元到100多元都有,各不相同。而9.9、19.9的電影票,要低於出廠價二三十元,這種做法,就相當於超市的降價酬賓。

但你見過一個超市常年3折還能保證商品質量的嗎?

票補就是你出9.9、19.9,片方和票務平台出20元或者10元,但票房仍以30元計算。

“新政”取消票補之後,網絡票務平台票房實際賣多少,就必須以多少結算,即便暗地裡存在票補交易,票補部分的金額也將不計入電影票房。

也就是說,你就算賣1塊錢的票,自己給影院掏剩下30多塊,實際計入票房裡的也就是1塊錢票房,而不是以前的30多塊。

補貼可以,但是不計入票房,就是這個意思。

由於之前已經吵吵了一個月,“新政”一出來,幾天內就被各方解釋的清清楚楚的。

有些觀眾得知票補可以繼續,隻是補貼的部分不會計入票房之後,反應到時不那麼大了,還想著平台會繼續補貼。

不過,觀眾們很快就發現,四大平台的電影票價,已經恢複了影院的原價,都在30-40之間。

於是,觀眾開始罵平台黑心了。

之前沒罵平台,是因為大家都以為光電不允許平台賣低價票了,可是現在低價票可以繼續賣,隻是因為補貼部分不計入票房,就不優惠了,當然怪到平台上去了。

影迷們很是不滿了一陣子,4月份的電影市場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

票價漲了,都不習慣了。

大盤低的令人發指,都創造了近幾年的最低記錄,比去年的開學季都低的多。

於是,某加媒體出現了標題為“取消票補正在殺死華國電影”的新聞,並且短時間內衝上了微博熱搜第一。

明顯有組織有紀律的大規模水軍在抨擊光電。

大盤低,確實有票價上漲的原因,不過四月份真的沒有什麼電影,票房最高的還是徐征主演的《幕後玩家》。

不是喜劇,一部懸疑片,首日4000萬票房,總票房3.5億。

各種非議也在衝擊著國產電影,什麼沒有票補就沒人看國產電影這種垃圾之類的。

不過,依然沒有對新政照成什麼影響,除了另外三大平台,整個電影行業,都完全遵守新政。

一時間,電影行業,好像恢複到了五年前的光景。

不過,好景不長,平台和行業的對抗還在繼續。

五月,上一屆的奶茶妹妹劉若瑩導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上映,這部由貓眼、企鵝主控出品和發行的愛情片,就引爆了新一輪的對抗。

電影上映前,貓眼、微票兒兩大平台,預售漲幅驚人,首日預售就高達9000萬。

而逃票票和未來電影兩大平台,預售才3000萬。

這還是因為,貓眼、微票兒抬高了預售,影院給了足足60%的首日排片,逃票票和未來電影的預售才能有2000萬

如此懸殊的差距,一開始沒有被發現,畢竟自己平台產出了多少票,這個除了影院和自己平台,是發現不了的。

就算影院發現都是出自一家平台,那也當是巧合,畢竟全國無數家電影院不會去互通這個數據,等到電影上映後,才會進行統計工作。

如此高的預售和排片,《後來的我們》首日票房高達2.5億。

這是很不正常的數據,票房隻有預售的兩倍。

就再這時,眾多電影院爆出來了《後來的我們》出現大規模退票行為,一切才真相大白。

也就是,一開始大量金額入場購買預售票,預售很好影院就加排片,然後資金繼續入場,跟上了排片的增長,排片繼續增長。

這時候觀望的真實觀眾怕買不到好位置,也入場買票。

緊接著大量金額開始撤退,在退票零手續之前退票離場。

可這時,影院已經被綁架了,排的場次已經有真實觀眾買票了,無法更改排片。